臺灣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現況、問題與可行之對策

A Study on the Contemparary Situations, Problems &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Taiwan Point-Based System of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Policy

柯雨瑞、孟維德**、李佳樺***


【要目】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貳、重要名詞之定義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肆、我國技術移民政策之現況、優勢與困境
一、我國現行國外專業人員在臺灣居留之情形
二、我國現行針對技術移民之遴選與審查機制及其標準
三、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優勢
四、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困境
伍、僑外生留臺計畫評點制之現況與困境
一、採行僑外生留臺計畫評點制乃為現行法令解套
二、目前僑外生留臺計畫之困境
陸、我國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尚待解決之問題與未來可行發展之方向
一、我國採行「計分制」技術移民制度乃屬於可行之方向
二、我國採行「計分制」技術移民制度可能面臨之困難點
三、針對技術專業移民之遴選及審查機制與標準可採行折衷之機制
四、法令與政策宜適時檢討修正
五、放寬技術移民者雙重國籍之限制
六、建置技術移民永久居留之人才資料庫
七、透由我國健保資源之利基,吸引高科技技術人才
八、公私部門宜緊密合作,強化我國經濟發展之潛力與條件,並積極改善工作與生活條件
九、在行政院之層級宜建置一個常設性之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之主導機關
十、適切地增加移民署人力
十一、改善公部門之橫向聯繫機制
十二、改善政黨惡性競爭之氛圍,且令國家政策具有可持續性與發展性
柒、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二、建議
參考文獻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於探討臺灣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現況、問題與可行之對策,本文針對我國現行技術移民法律面、政策面及實務面如何運作之現況、問題點,及我國是否可在技術移民遴選制度上,能採取計分制之議題,進行研析與討論,並提出對策。本研究訪談我國8名移民署官員,8位受訪者之公務年資平均超過20年以上,且負責技術移民政策相關業務執行、政策規畫及法規研修等,期望藉由受訪者相關業務經驗之不同面向來探討技術移民計分制政策。本研究將訪談資料加以整理歸納,並補充相關之文獻,期能從我國政策面、法律面與實務面等三方面作探討,並提出具體之改善建議。
  綜合受訪者之建議與相關之文獻,本文提出以下之建言:在遴選技術移民政策上,可採取計分制及審查制之「雙軌併行制」之方式,一方面能體現計分制公平、客觀、透明及可量化之優點,另一方面,又能衡酌我國國情之彈性作法。我國在採納實施計分制之同時,仍需有完善之配套措施,包括強化政府各部門間之橫向聯繫,政府部門宜和國內企業緊密聯繫,以利政府不僅能掌握國內人才需求,政府更精算出國內所需職業類別及數額。復次,梅花卡永久居留權和技術移民之工作應結合,讓技術移民可繼續在臺灣貢獻其專業技術,另外建議適時給予梅花卡永久居留居民有準國民之權利,包括有部分之參政權等。期望本研究所歸納之建議能提供我國技術移民政策研擬之參考,並能有效吸引更多技術移民進入我國,且能迅速提升我國競爭力。
【關鍵詞】移民政策、技術移民、計分制

A Study on the Contemparary Situations, Problems &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Taiwan Point-Based System of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Policy

Yui-Rey Ko & Wei Teh Mon & Jia-Hua Li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contemparary situations, problems & feasible strategies of the point-based system of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policy for the Taiwa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law, policies and complementary measures of Taiwan, and furtherly discuss th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point-based system in order to select high, professional and skilled immigrants to Taiwan. In this thesis, 8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officers have been interviewed; and they have an average seniority of 20 years and they are in charge of skilled immigration affair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duties, policy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s and amendment of skilled immigr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thesis wishe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point-based system with the help from the interviewees’ expertise,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 the interviews is then organized and complied wit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o form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process, a discussion with regards to the policy, legal and practical sides and dimmentions of the topic will be conducted; and then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n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issue will be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valuabl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aiwan: the point-based system can be adopted for the skilled immigration selection mechanism . The dual-track system mechanism—a combination of the point-based system and a review committee that reviews the qualification of a permanent residency applicant perhaps can be adopted by our immigration government. Under this w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int-based system’s fairness, objectiveness, transparency, quantitativeness can be demonstrated and evaluated. In addition, the dual-track system can be tailor-mad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state of Taiwan and also can leave its specific and special flexibility. When using the point-based system, we still need some complementary measures, such as to strengthen the horizontal departmen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and to establish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nd the domestic companies. On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can better assess that the domestic industries are lacking what job categories and how many skilled workers can be taken to fill the jobs gap.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alien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applicants can be assessed along with their work status, and let this card can combine the residence and working, so that skilled immigrants who actually work can continue their stay and contribute their professional and high expertise to Taiwan. This article also recommends that alien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holders can be given the right to become a semi-citizen of Taiwan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hope and goals of this thesis are to draw more skilled immigrants to Taiwan and to quickly elevate Taiwan’s competitiveness, and let our nation become more better, competitive, and wonderful.
【Keywords】immigration policy, high-skilled immigrants, high-skilled workers, point-based system, point system

。。。。。。。。。。。。。。。。。。。。。。回要目〉〉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目前多數先進國家均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及工作人口比例逐年降低之問題。現今亦是知識經濟之時代,國家要強盛,一定要有技術人才作為後盾,各國遂進行一項搶技術人才之大戰之中。再者,由於交通便利及網路發達等因素,縮短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間之距離,促成現今為國際化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之時代,因此更加促成人口移動之便捷與頻繁。在「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ics)[1]之時代當中,如何爭取有利於本國發展之「高附加價值勞動力」與專技人才之「移入」(無論短期居留或長期移民),更成為各國政府苦思經營之重要課題與焦點之所在[2]。在思考吸引專技人才「移入」目的國之同時,如何亦能兼顧目的國之國土安全(國境安全),避免移入者於其移入目的國之後進行軍事情蒐或反政府之敵對作為,而對移入國之國家安全(國土安全、國境安全),造成一大隱憂[3],亦是值得須加以兼顧之處。
  為因應人口老化及少子化之現象,並適時留住專業技術人才,各國莫不在移民制度上鑽研硺磨,擬欲設計一套良善之機制,以利積極吸引更多專業技術移民,其主要之目的,一方面以補足國內勞動不足現象,另一方面,乃由於技術人才,更是國家競爭力提升之動力。星、日、韓延攬外國籍人才之做法,如下表所述。


【表一】星、日、韓延攬外國籍人才之做法

國家 計畫/制度 策略內容 可供我國參採之處
新加坡 ¡「人力21計畫」(Manpower21)(1990~) ¡Contact Singapore(2008~) ˙實施「就業准證」制,依不同人才發給P1、P2、Q1及S就業准證 ˙個人化就業准證 P提供「個人化就業准證」 P分級依親制度 P透過積分系統引進中階技術人才(SPASS) P關鍵技能列表 P全國行銷、主動式積極性海外攬才
日本 ¡「出入國管理基本計畫」(2009) ¡新入出國管理政策(2010~) ˙增加全球前100名大學至日本設立超級國際學校擴大招收外籍留學生 ˙「高級人才積分制度」(2011~) P引進評點機制、延攬國際化優秀人才 P擬以設立國際高等教育學校,吸引及留住國外優秀青年 P符合資格之特定活動高級人才尊親屬申請依親
南韓 ¡三卡制度(2000~) ¡「海外高級科學人才延攬活動計畫」(2003~) ¡Contact Korea(2008~) ¡「引進外籍專業人才支援事業計畫」(2012~) ˙延攬外國優秀技術及科學人才,延長居留及自由入出境及就業 ˙支援中小及創投企業引進外籍關鍵技術人才,協助企業升級轉型、開拓海外市場 P實施評點延攬無聘僱許可外籍優秀人才(point-based visa) P有條件放寬雙重國籍 P補助公會協助中小企業進用外籍專業人才,助益企業升級、轉型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4]

  為因應國內勞動力不足之現象及為留住技術人才,先進國家莫不在吸引外國技術移民之政策上下足功夫,以期能遴選出符合國內需求之技術人才。不少先進國家亦設計出客觀、透明、可量化之「計分制」作為遴選國外技術人才之機制,其中以申請者之年齡、教育程度、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在該國留學經驗及配偶條件等項目作為計分之標準,條件愈好之申請者便給予較高分數,申請者若符合一定門檻分數即可申請該國技術移民,有些國家更不吝立即給予永久居留之資格。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可歸納成以下數點:
  (一)旨在於探討臺灣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現況、問題與可行之對策。
  (二)本文針對我國現行技術移民法律面、政策面及實務面如何運作之現況、問題點,及我國是否可在技術移民遴選制度上,能採取計分制之議題,進行研析與討論,並提出對策。

。。。。。。。。。。。。。。。。。。。。。。回要目〉〉

貳、重要名詞之定義

一、計分制定義

  本文認為,所謂之計分制之定義,乃指一套相當科學化、公正化、公平化、透明化與客觀化之評量機制,其用來客觀地評估與衡量技術移民資格之指標,計分之標準項目,可包括以下之各式指標:技術移民申請者擬進入目的國之語文能力、教育程度、工作經驗、技能(術)、專長、職業、留學年資與經驗、年齡、就業邀請及適應性。分數愈高者,愈有機會獲選為擁有永久居留權之技術移民。反之,分數愈低者,愈沒有機會獲選為擁有居留權之技術移民。

。。。。。。。。。。。。。。。。。。。。。。回要目〉〉

二、技術者定義

  (一)王如哲君在其大作──知識經濟與教育一書中,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1996年「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出版一書對高技術人員之定義,所謂之科學及科技人員,亦即指高技術人員。根據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在測量人力資源對於科學及科技貢獻之「坎培拉手冊」,有一些不同之方法可將科學和科技人員分類。科學及科技人員是包括擁有高等教育程度,或需要至少是大學畢業之職業,此定義指明不同工作所需之教育和技術程度。[5]
  (二)技術移民有多種不同之名稱,亦有將技術移民稱為「技術勞工」(skilled worker or labour),「技術勞工」(技術移民)通常與「教育成就」(educational attainment)之概念有關。王孟平教授與張世強君(2006)指出,「技術勞工」通常意指至少在受過「初等和中等」(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12年教育之後,還受過4年以上教育者,此即受過「高等教育者」(tertiary educated)。通常具有較高學術訓練(指具有高等教育以上之學歷)、專業技能(擁有職業證照或非替代性專才)或豐富工作經歷之人士,均會被包含在「技術勞工」這個概念之分析範疇之內。王孟平教授與張世強君兩人(2006)並具體舉例加以闡釋,例如:專家(highly skilled specialists)、獨立經理人(independent executives)、資深主管(senior managers)、專技人員(specialized technicians)、通路自營商(trades people)、投資者(investors)、醫生(physicians)與商人(business people)等(OECD SOPEMI, 1997),均可作為「技術勞工」(技術移民)之角色性之代表。王孟平教授與張世強君兩人(2006)認為,「技術勞工」(技術移民)除擁有較優越之教育背景、專業技能和工作經歷之外,這些「技術勞工」不僅因此擁有爭取高薪和高層職位之能力,更具有「跨越疆界」(cross-border)提供勞務之資格與意願;而謀求較佳就業機會和生活水平,常常是他們願意跨界工作之重要動機。[6]
  (三)Shklyar(2012)認為,有關於「高技術」之概念及定義均不盡相同,但它們多是指擁有一個或多個大學學位之人才。在許多學術採討中可以發現,「高技術」為「最好和最聰明」之代名詞。管理者、專業人員及高技術均屬於此類別。該定義亦考慮其教育程度及職業中所獲得薪水多寡,另需要具有至少4年學術或大學學歷。高技術移民經常為競爭激烈之私部門工作,亦可能在公共部門,如教育和醫療保健體系內工作。[7]

三、技術移民定義[8]

  黃慶堂教授認為,所謂之專門技術移民,其定義係具備高科技或專門技術之人才,以取得移民資格之人[9]

四、移民政策定義[10]

  政策,乃指一個主權國家,為解決該國所面對之各式各樣之問題,其所提供之一系列有效、且可被檢測之步驟方法。是以,移民政策是國家為解決與處理涉及人口分佈與遷徙等之移民問題所採取之一系列有效,且可被檢測之步驟、方法、方針及策略。亦即,移民政策是解決移民問題之基本原則方針。移民政策包括移民立法、移民輔導、執行(主管)機關(移民署),此三者可說是移民政策之主要成分[11]

五、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定義

  有關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定義,本文認為,乃指國家為達到吸引擁有高等教育程度,或需要至少是大學畢業之職業者,移入地主國之終極目的,所須處理與解決之各式評估技術移民資格之指標課題之一系列有效,且可被檢測之步驟、方法、方針及策略。及涉及此一課題之相關各式移民問題,國家所採取之基本原則方針及策略。

。。。。。。。。。。。。。。。。。。。。。。回要目〉〉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屬於應用性及政策性之研究;從研究目標而言,則結合探索性研究及描述性研究;從資料蒐集情形而言,以初級資料及次級資料,初級資料包含半結構式訪談,另次級資料包括既有文獻探討、政策法規探討,本研究則偏向於質化研究 ,其採用之研究方法如下:一、文獻分析法;二、深入訪談法。
  在深入訪談法部分,本研究偏向以非結構式訪談進行,以較彈性之訪談結構、訪談內容及訪談問題為主。本研究訪談之對象乃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進行,本研究共訪談我國移民署官員共8名(詳如下表),8位受訪者之公務年資平均20年以上,且負責技術移民政策業務相關執行、政策規畫等法規研修等,8位受訪者之背景包括移民署之科員、視察、科長、專門委員及秘書等,且受訪者其中有好幾位均有外派至國外之工作經驗,藉由其所負責相關業務,能從不同之面向來探討技術移民政策,甚且藉著一些曾經有外派經驗之受訪者之經驗談,更能協助本研究對國外移民制度之探討。本研究聚焦於我國現行延攬國外技術人才制度之現況與困境,並提出可行之建言,期望提供我國可行之遴選技術移民之政策。


【表二】訪談對象表

編號 職稱 年資 訪談日期
A 科員 23年 2015/03/22
B 科長 25年 2015/03/28
C 科員 20年 2015/04/01
D 視察 18年 2015/04/08
E 專門委員 23年 2015/04/10
F 秘書 20幾年 2015/04/15
G 科員 20幾年 2015/04/17
H 視察 30年 2015/04/22
合計 8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接續依據深入訪訪談所獲得之資料,先進行整理並作後續分析,並從所有之訪談問題中逐一作訪談結果之歸納,有關本研究資料分析步驟如下:一、訪談逐字稿繕打;二、分類及編碼;三、歸納分析;四、研究發現 。最後將分析後受訪資料建立有系統性之主題,並結合文獻分析內容及研究者觀點,將訪談結果萃練成有脈絡及有參考價值之研究結果。

。。。。。。。。。。。。。。。。。。。。。。回要目〉〉

肆、我國技術移民政策之現況、優勢與困境

一、我國現行國外專業人員在臺灣居留之情形

  (一)現行白領專業人士在臺灣居留受聘雇之情形
  依據勞動部統計處2015年3月份資料顯示,外國專業人員[12]目前在臺灣總計為28,855人,其中包括從事專門性技術性工作15,719人,華僑或外國人投資設立事業之主管工作2,196人,學校教師工作2,351人,補習班語文教師工作5,048人,運動教練及運動員工作51人,宗教、藝術及演藝工作2,047人,履約1,443人。[13]
  (二)現行技術移民申請一般永久居留之情形
  依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5條規定,外國受聘雇之專業人員5年內每年居留超過183日,滿20歲以上、品行端正、有相當之財產或技能,足以自立、符合我國國家利益,符合上述要件者,得向入出國及移民署申請永久居留。
  另依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3條規定,入出國及移民署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撤銷或廢止其永久居留許可,並註銷其外僑永久居留證:申請資料虛偽或不實、持用不法取得、偽造或變造之證件、經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但因過失犯罪者,不在此限、永久居留期間,每年居住未達183日。但因出國就學、就醫或其他特殊原因經入出國及移民署同意者,不在此限。
  另依我國國籍法第3條規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現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住所,並具備下列各款要件者,得申請歸化:一、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每年合計有183日以上合法居留之事實繼續5年以上。二、年滿20歲並依中華民國法律及其本國法均有行為能力。三、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四、有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足以自立,或生活保障無虞。五、具備我國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
  依入出國及移民法國籍法規定,外國受聘雇之專業人員5年內每年居留超過183日,且符合上述積極要件及未有消極條件,即可申請我國永久居留或申請歸化。
  (三)現行技術移民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之情形
  梅花卡永久居留之法源為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5條,外國人雖未在我國居留5年且每年住滿183天之要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亦得向入出國及移民署申請永久居留:一、對我國有特殊貢獻。二、為我國所需之高級專業人才。三、在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產業等各專業領域,參加國際公認之比賽、競技、評鑑得有首獎者。外國人得向入出國及移民署申請在我國投資移民,經審核許可且實行投資者,同意其永久居留。我國目前僅開放外國專業人員申請梅花卡,申請梅花卡之對象並不包括大陸人士及港澳人士,另外國人兼具有我國國籍者,亦不得申請永久居留。
  目前梅花卡申請者以對我國有特殊貢獻者較多,且多為外籍神職人員,另外高級專業人才之申請者相對較少。在高級專業人才申請者中多為已在我國任教之外籍大學教授及在科學園區工作且有申請專利之外籍技術人員,另外之申請者則分布在各新興工業及各科技領域內。
  目前欲申請我國永久居留之外國專業人員可循兩種途徑,其一為申請一般之永久居留,僅要在我國以應聘居留事由住滿5年,每年居住超過183天;其二為申請梅花卡之永久居留,若符合申請梅花卡之資格,國外專門技術人員無須有居住我國天數之限制,提出梅花卡永久居留之申請後,經聯合審查會通過,即可獲得永久居留。惟目前我國官方統計數據無法推估出因國外專門技術人員已經申請永久居留並通過之人數。目前已取得我國永久居留之外國專門技術人員,早期已有一部分已循申請一般永久居留之途徑取得永久居留資格,另外一部分若符合梅花卡高級專業人才之部分,亦可提出梅花卡永久居留之申請。惟因我國申請一般永久居留之限制有放寬之趨勢,包括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於合法連續居留5年期間,每次出國在3個月以內者,得免附健康檢查合格證明及申請者本國刑事紀錄證明[14],遂有些因應聘資格在我國工作之技術工作者,大多在我國工作5年後,直接申請一般之永久居留,這亦減少梅花卡永久居留之申請。
  目前梅花卡高級專業人才之申請者大多已經居住在我國之外國人為主,目前甚少有直接從國外提出申請。梅花卡之申請者除可從移民署服務站送件外,目前移民署亦已請外交部駐外官員及境外秘書協助宣導,並且移民署境外秘書亦能直接受理,收件後可將梅花卡申請之案件轉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居留定居二科。原本梅花卡僅開放在移民署服務站作受理,近來為吸引外國技術人才,更開放境外秘書可受理國外之申請案件。梅花卡自民國97年開始推行,移民署並於民國104年4月24日,舉辦(召開)第34屆梅花卡永久居留之審查會,梅花卡申請人數截至33屆審查會之統計如下:


【表三】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核發統計表

對我國有特殊貢獻者 41人
為我國所需之高級專業人才 54人
投資移民 11人
總計 106人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

。。。。。。。。。。。。。。。。。。。。。。回要目〉〉

二、我國現行針對技術移民之遴選與審查機制及其標準

  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三國在技術移民政策上,採「計分制」作為遴選機制,並直接給予符合條件及資格之技術移民永久居留權,該些技術移民並不需要經過一般居留程序,不需要有在該國居住之期限,即可直接取得永久居留權。在我國較相符之移民制度乃國外籍高級專業人才,不需要有在我國有居住期間之限制,若符合資格並經過審查會許可,可直接取得梅花卡永久居留。當初梅花卡開放高級專業人才可申請之設計乃為將高級專業人才從應聘之外國專業人員(俗稱白領工作者)中區隔出來,所謂之白領工作者乃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1款至第6款規定工作之外國人。
  梅花卡核發之法源為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5條第3項、第4項、入出國及移民法施行細則第39條第2項、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第12條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案件審查基準等相關法令規定。移民署亦公布外國人對我國有特殊貢獻、高級專業人才及投資移民申請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送件須知。
  梅花卡受理之程序為收件、審查、許可及發證。目前梅花卡收件之程序為,欲申辦梅花卡之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可備妥申請書、護照正本及影本、健康檢查合格證明及相關機構證明等應備文件,可向居留(住)地之移民署服務站申請,或向我駐外館處、香港或澳門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4條第1項所定機構或依同條第2項規定受委託之民間團體在大陸地區設立之分支機構提出申請,由駐外館處核轉移民署辦理。現行移民署駐外秘書亦會受理境外梅花卡之申請。
  內政部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居留定居二科將申請梅花卡之案件彙集後,依梅花卡申請者之背景及屬性函詢各相關機關,各相關機關亦會回覆其專業意見。在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案件審查基準修訂之初,審查基準之中,所列舉我國所需人才之要件,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居留定居二科會先行函詢相關部會,而由各部會提出之。此外,梅花卡審查程序之法源,為入出國及移民案件審查會設置要點[15],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居留定居二科依據該要點舉辦(召開)梅花卡聯合審查會(簡稱聯審會)。為妥善利用公務資源及各機關冗長之函文過程,該審查會乃聯合其他機閞共同舉辦,故又名聯審會。聯審會中設置委員十五人至十九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內政部常務次長兼任之,同時,並兼任召集人,召集人召集開會並擔任主席,其餘委員由內政部(移民署入出國事務組出入國管制科)遴聘各有關機關、單位主管以上人員及社會公正人士擔任委員;其中社會公正人士及任一性別委員,均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有一學者專家之名單,亦由其中遴聘相關專業委員。委員任期2年,期滿得續聘之,聘任會給予聘書。復次,本會置執行秘書一人,由移民署署長兼任,承召集人之命,處理日常事務;並置工作人員若干人,由移民署人員派兼之。
  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案件審查會設置要點第9點之規定:「本會會議應有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決議事項應有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可否同數時,取決於主席。」但現行梅花卡聯審會運作,均會尊重與會委員之意見,待與會全數委員均無異議,主席始裁示核准梅花卡個案之許可,若會中有委員持反對意見,若個案是因所提出之專業證明不夠有力,該個案將被保留並要求申請者補件,下次審查會再提出審查。另個案若因私人行為,例如先前對臺灣有不友善之言論等,則在聯查會中會被委員提出異議,主席亦會裁示駁回其梅花卡之申請。聯審會中委員之意見亦無一定量化標準,與會委員若認定申請梅花卡之個案不夠專業、年齡過大及出版之書籍對臺灣無貢獻等,該梅花卡之申請亦會被駁回。綜上,目前聯合審查會(簡稱聯審會)運作之客觀性與公平性,如與計分制相較,容有討論之空間。

。。。。。。。。。。。。。。。。。。。。。。回要目〉〉

三、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優勢

  (一)環境之優勢
  部分受訪者認為,我國在環境上優勢,乃在於台灣國是一個友善之國家,富有人情味,雖然目前我國面臨嚴重之人口老化,但有受訪者認為危機乃是轉機,可藉此時機吸引優秀外國技術移民進入我國。
  (二)法律及政策寬鬆之優勢
  我國為留下國外之技術人才,持續在作法規之研修及政策方面作調整。目前已鬆綁相關法規及送進立法院待鬆綁法規如以下分述。
  外國人若在臺灣住5年,每年住滿183天,即可申請一般之永久居留,惟要收取規費新台幣一萬元,但為要吸引國外技術移民至臺灣,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並不需要收取任何規費。
  另在取得永久居留者(包括一般永久居留及梅花卡永久居留),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3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每年仍需在我國居住183天,惟若因出國就學、就醫或其他特殊原因,出國前有向移民署報備,則2年內在我國住滿183天即可。移民署已提案轉內政部,建議修改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第19條,期望取得永久居留之外籍人士,若出國前有向移民署報備,則5年內在我國住滿183天即可,目前已送至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議中[16],但仍未通過之。
  針對國外技術移民攬才及留才之部分,移民署亦已研修並增訂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5條,對我國有特殊貢獻及為我國所需之高級專業人才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得隨同永久居留申請人申請永久居留。此為法規鬆綁,為留下我國所需外國籍高級專業人才,亦考慮其家庭團聚權,讓有資格取得永久居留權之外國籍專業人才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同時取得永久居留權。目前該修正草案已於民國103年11月送立法院審議,尚待審議中,但仍未通過之。
  為配合國家政策育才留才攬才政策,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民國103年6月提出「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依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5條第8條規定,在臺畢業之港澳生、僑生及外籍生需符合滿2年工作經驗及企業擬聘僱薪資達新臺幣47,971元之條件,始可留臺或回臺工作[17]。但為留下已在臺灣「育才」之僑外生,政府今已鬆綁相關法令[18],對於無法達到上述兩條件者,則可由擬聘僱企業代為向勞動部申請「評點配額」機制,經勞動部審查其學歷、工作經驗、薪資水準、多國語言能力、他國成長經驗、企業所需特殊專長,以及配合政府產業政策等多元審查依據,經審查通過者,核發其留臺工作許可。此相關法令之鬆綁乃為留下已在臺灣完成大學以上教育之優秀僑外生,並讓該些僑外生在畢業後能順利進入我國勞動市場。
  (三)梅花卡審查機制有利於發現人才之優勢
  梅花卡透過審查機制較彈性化,可有討論空間,藉由審查會中委員們之專業討論及審查,可以依申請個案之專業背景一一作審查及討論,這有利於人才之發現,並能適時地給予我國需要之外國籍技術人才永久居留權,這利於我國留才及攬才。
  (四)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不需有居留期間限制及繳納規費之優勢
  目前外國人欲申請我國永久居留可循兩種途徑,一種為一般永久居留,在臺灣居留5年,每年住滿183天即可申請永久居留,申請時需付規費新臺幣一萬元;另一種為申請梅花卡之永久居留,申請者先前不需要在臺灣有居住期限之規定,僅要符合梅花卡申請之要件,可直接提出梅花卡永久居留申請,並無須繳納任何規費。
  (五)享有全民健保及勞工保險之優勢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條規定具中華民國國籍者能納保之外,第9條亦明定持有居留證之外籍人士,若在臺居留滿6個月或有雇主之受雇者,亦得參加全民健保。另依勞工保險條例第6條第3項規定,在職外國籍員工亦可參加勞工保險,且為強制投保對象。目前在臺灣工作之外籍人士所繳納之全民健保費用及勞工保險費用,並未超過於其所能負擔,但其保障卻是很大,相較於其他國家,這是臺灣給予外籍從業人員之福利。

。。。。。。。。。。。。。。。。。。。。。。回要目〉〉

四、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困境

  (一)技術移民法令寬鬆,對技術移民定義模糊
  在我國目前一般居留權和永久居留權,若已在國內工作者,其享有全民健保及勞工保險等社會福利權益之差異並不大。另外申請一般永久居留之資格並不會太嚴苛,故國外技術工作者申請梅花卡之比例相對降低,且因申請一般永久居留目前有放寬趨勢,依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第11條第3項規定,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連續居留5年,期間出國每次不超過3個月,則可免附健康檢查合格證明及其本國刑事紀錄證明書[19],此可令欲申請一般永久居留之申請者,省時又省錢。由於一般永久居留和梅花卡之永久居留之權益亦無差別,故梅花卡永久居留申請之數量並不多,且擁有我國永久居留權居民其擁有準國民之待遇不足,目前並無選舉權、被選舉權及服公職之權利。綜合受訪者之意見,由於我國技術移民法令寬鬆,一般居留、一般永久居留及梅花卡永久居留,其權益及差異並不大,故申請梅花卡之永久居留,並無太大誘因。部分受訪者建議上述這三種居留需有一定之鑑別,並適時給予永久居留有準國民之待遇。[20]
  綜合受訪者意見,多數受訪者認為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模糊,目前國內對技術移民亦無明確定義,在定義技術移民之過程就像瞎子摸象,受訪者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於是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4條對白領之定義。
  由於國內對技術移民之定位及定義未釐清,故在技術移民之政策亦無法清楚被區分,目前技術移民之政策是為人口政策底下一部分,並無法單獨獨立出來,多數受訪者更直言,我國根本無技術移民相關政策可言。目前政府所推之人口政策裡含移民政策,人口政策就像一個大包裹,移民政策就被包在大包裹一起推動。多數受訪者認為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等國家就很清楚其國家內技術移民定義及技術移民所需類別。
  (二)梅花卡永久居留權和技術移民之工作未結合
  外國籍高級專業人才若符合相關專業技能之資格則可申請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但目前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制度並未和申請者所申請專業技術作結合,故具有相當專業技術背景之梅花卡申請者在獲得梅花卡永久居留後,是否有再進到我國就業市場及是否有進到相關專業技術領域繼續作貢獻則不得而知。相較於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等國家,該些被認定為其國家所需要之專業技術移民,在申請高技術之工作時,一方面該些國家提供國內高技術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並給予這些技術移民永久居留權利,一則可讓高技術人才可以安心在其專業領域作貢獻,另一方面永久居留權和工作相結合,更可確保國家攬進來之高技術人才繼續在其國家作貢獻。受訪者普遍覺得我國梅花卡給予永久居留之制度,和申請者之工作未結合實屬相當可惜。
  (三)公部門無法適時掌握國內人才需求狀況
  多數受訪者均表示國內公部門蹤然作田野調查、民間調查、委外報告及相關統計資料等,惟我國公部門因和國內企業緊密度不夠,目前仍無法適時掌握國內產業之人才缺口及人才需求。因著國內無法掌握技術人才需求,這亦會產生直接影響,而無法訂出有適切之技術移民政策,以致於政策推行流於喊口號之形式。受訪者們亦建議可借鏡國外經驗,公部門先需掌握國內產業人才需求,並可進一步推估3年內國內需要哪些技術類別之人才及數額,及推估3年後需要技術類別之人才及數額。若國內公部門能精確掌握國內技術人才之需求並推估近程、中程及遠程技術人才需求之職業類別及數額,攬進來之技術移民亦不致於不足與過剩。
  (四)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之利基不足
  梅花卡永久居留當初設計立意乃為吸引對我國有特殊貢獻、投資及高級專業人才,這乃屬於我國攬才政策之一部分,但由於要取得我國一般永久居留權之條件並未太困難,這亦削弱國外技術人才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之吸引力。另一方面,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並未能獲得特別之權利或什麼特別之優惠,因著利基不足亦削弱申請梅花卡之吸引力。
  受訪者建議梅花卡永久居留可適合給予準國民之權利,例如適時放寬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租稅優惠等。另外,談及更實質之優惠,受訪者更建議梅花卡之持有者或許至超商購物能有折扣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能有折扣等。
  (五)梅花卡永久居留流於數據及績效迷思
  部分受訪者亦直言梅花卡推行因有績效之考量,國家發展委員會會函文給移民署並要求報績效,受訪者直言即使努力推行梅花卡業務,但仍不免流於數據迷思,有時更是從資料庫尋找符合申請梅花卡資格之外籍人士,並請託他們來申請。部分受訪者坦言由於申請梅花卡沒有利基,就是一張永久居留證,其權利和一般永久居留無益,惟在永久居留證上多一朵梅花。
  (六)國人對於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區塊(非指在台畢業之僑外生),仍存有相當大之疑慮、爭議、排斥與不安
  國人對於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區塊(非指在台畢業之僑外生),仍存有相當大之疑慮、排斥與不安。舉例而言,勞工團體、時代力量與部分國會立委對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持保留(反對)態度。目前,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區塊(非指在台畢業之僑外生),是爭議最大之部分,現行外籍白領人才之來台之條件,每月之薪資,須至少達新台幣47971元,及擁有2年之工作經驗。勞動部擬在原規定之外,另增評點制。換言之,採取雙軌制之機制。不過,外籍白領人才評點制之薪資,係僅將薪資列為加分項目,而非門檻,如其總分達60點,即可來台。上述之方案,勞工團體、時代力量與部分國會立委,對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持保留(反對)之態度,有贊成派之論者(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主張,上述勞工團體、時代力量與部分國會立委之意見,宛如鎖國幽靈[21],由於有如此之爭議性,故勞動部原訂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篩選機制之中,另增評點制之方面,尚未實施之[22]
  於2015年,筆者曾與所授課[23]之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同學討論此一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議題,相關之意見與看法,如下所述:
  1.洪姍渝小姐認為,我國若要吸引高階之白領人才來台,應將薪資新台幣47971元之限制調高,而非將薪資刪除或降低其標準,否則,延攬來台之人才,可能大部分是藍領之勞力階層,恐會影響本土之勞動市場[24]。洪姍渝小姐之觀點,與勞工團體、時代力量與部分國會立委相同。
  2.吳佳承先生則認為,為了招攬白領之專業人才,評點制是一個篩選人才之好方法,它可初步地確定外籍白領之專業人才是否適合來台?如加上配合人數之限制,可為台灣招攬所需之白領專業人才[25]
  3.陳又綾小姐認為,如就放寬白領專業人才來台限制之乙事著眼,台灣之招攬人才之政策,的確是一大進步。少了許多嚴苛且無意義之限制,增多了工作機會[26]
  4.吳冠儒先生則主張,評點制是否真正能篩選出優秀之人才?值得深思。如某甲係一位白領專業人才,剛從學校畢業,其具有非常專精之技能,但不熟悉我國語言,亦無工作經驗,有可能無法達到評點制之標準。相反地,如某乙未具有非常專精之技能,但具有評點制所需之各式條件,則技能發展較多樣之某乙,有可能會達到評點制之標準。在本案之中,台灣僱用上述之某甲,是否會得到更佳之生產效能?值得研究[27]
  5.林偉弘先生則認為,在全球化體系之分工下,我國已然面臨產業轉型之階段,台灣產業需要轉型,須有足夠之高級專業人才,其中,招覽外國籍優秀之專業人才,亦不容忽視。現今之台灣,面臨人口老化、生育率低、扶養比高之社會問題,政府必須積極面對勞力短缺之問題,故開放對外國籍優秀之專業人才之限制,實為時勢所趨。再者,考量現今為一個全球化之時代,我國經濟之發展,已漸趨遲緩,且我國之外交政治常常受阻,競爭力已較其他經濟體為低落,若我國不延攬高階外國籍優秀之專業人才來台,加速台灣之產業升級,必造成企業競爭力更無法在國際上立足[28]
  再者,筆者亦於2016年3月,曾與所授課[29]之警大外事所碩士班6位同學討論此一議題,6位碩士班研究生則幾乎一致地認為:政府實應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加速台灣之產業升級,提升國家之競爭力。綜合以上之相關看法,本文認為,開放外籍白領人才來台之評量篩選方法之部分,採雙軌制之篩選機制,仍是一個非常具體與可行之措施。不過,外籍白領人才評點制之標準,不宜過低為佳,至少,不宜低於60分,以利使其具有一定水準之篩選人才之功能。

。。。。。。。。。。。。。。。。。。。。。。回要目〉〉

伍、僑外生留臺計畫評點制之現況與困境

一、採行僑外生留臺計畫評點制乃為現行法令解套

  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於民國103年6月提出「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如架構圖所示,其中以評點制做為遴選優秀僑外生之制度。依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5條第8條規定,在臺畢業之港澳生、僑生及外籍生需符合滿2年工作經驗及企業擬聘僱薪資達新臺幣47,971元之雙重門檻之條件,始可留臺或回臺工作。
 
【圖一】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架構圖示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30]

  為讓優秀僑外生畢業後能順利留在臺灣並進入我國勞動市場,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上述「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並以評點制做為遴選優秀僑外生之標準,其目的乃為鬆綁現行法令,讓僑外生未符合滿2年工作經驗及未達企業聘僱薪資達新臺幣47,971元條件之僑外生能留下來。有關於僑外在台新生人數之推估數據,詳如下表。再者,國發會並向勞動部與教育部等單位建議我國可留台之僑外生人數之配額與比率,詳如下表所示。


【表四】僑外在台新生人數之推估數據表

單位:人
年 度 103 104 105 106 107
外籍生 4,223 4,645 5,110 5,365 5,633
僑生 3,122 3,341 3,575 4,111 4,728
港澳生 3,576 3,829 4,039 4,039 3,994
總計 10,921 11,815 12,724 13,515 14,355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31]


【表五】國發會建議我國可留台之僑外生人數之配額與比率

單位:人,%
年 度 103 104 105 106 107
預估最高畢業人數 5,430 6,185 6,208 6,969 7,645
建議留臺配額 2,000 2,500 2,800 3,200 3,800
配額占畢業人數比率 37% 40% 45% 46% 50%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32]

  因「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正式實施以來,在台畢業之僑外生常常抱怨留台不易,勞動部遂考慮將點數須達七十點之上述規定,下修到六十點,並將「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之中,原列為正式評項之薪資須達新臺幣47,971元之要求,修改為加分項目。上述修改案,原列為正式評項之薪資須達新臺幣47,971元之要求,業已修改為加分項目。評點下修到60點之部分,因有反對聲音[33],目前,仍須達70分評點。
  於2015年下半年(民國104年下學期),筆者亦曾與所授課[34]之中央警察大學841國境警察學系境管組之同學們,熱烈地討論此一僑外生留臺計畫之議題,相關之意見與看法,如下所述:
  1.洪姍渝小姐認為[35],我國在民國101年,面臨許多之轉捩點,人口之高齡化與少子化,逐漸改變人口之結構,有學者預估未來台灣15歲至65歲之人口,將快速減少。因此,須向外攬才,填補此一勞力之缺口。對外,全球化之時代,各國相爭延攬高科技人才,使我國人才呈現「高出低進」之情況,過去,我國為保護本地產業,對僑外生採取高管制之方法,但時代改變了,唯有積極之延攬外國人才留台工作,始能舒緩我國所面臨之困境。
  2.吳佳承先生主張[36],由於近年來,台灣就業人口減少、高齡人口增加、出生數降低、人才外流及高出低進之現象,使我國在專業人才方面,有缺乏之趨勢,因此,行院政國發會遂擬定出此一「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希望可將來台之僑外生留在台灣,在台畢業之後,直接進入台灣之就業市場,不僅為我國增加勞動力與生產力,同時,也使台灣與僑外生之原籍國產生社經之關聯性,提升我國之國際地位與聲望。此外,此一份計畫更列出台灣附近之國家之政策,及我國可效仿之目標與成效,所列舉之國家,計有新加坡、日本與韓國,再利用一此圖表數據,比較我國所處之狀態,為台灣社會與政府,提供參考之線索,以利我國制定出更完整之計畫。希望於未來,台灣之白領專業人才之需求,及人口相關之問題,能得到解決,抑或,至少能加以減輕至非嚴重地影響台灣之經濟之程度。
  3.郭力維先生則認為[37],「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特別引起我之關心與興趣,近年來,面臨全球間人才之相互競逐,台灣開始出現人才流失與高出低進之情形,但是,政府卻無立即性地作出反應,相較之下,其他之國家,紛紛放寬條件,歡迎人才進入其本國,尤其在南韓部分,南韓政府積極地為中小型企業創造友善外籍人才之環境,進而協助中小型企業轉型,以利接軌於國際,而台灣亦是以中小型企業立國之國家,卻無如南韓政府般之積極,實是令人擔憂。此一計畫之優點,計有:(1)僑外生熟悉台灣當地文化;(2)僑外生具有多國語言能力;(3)僑外生具有大學以上之專業知識;(4)僑外生之母國,有可能會成為我國企業之新興市場;(5)可為企業營造國際化之環境。基於以上之優點,優秀之僑外生留台工作,對我國企業會是一大利多,然而,過去對於僑外生留台之制度,限制重重,新評點制之辦法,解決制度上之許多限制,首先,假若僑外生已有2年之工作經驗,且薪資已達47971元,則可以直接留台。倘若,僑外生並未達到上述之條件,則可採用評點制度,僑外生免除須有2年之工作經驗,且免除薪資須達47971元之限制,通過評點考核之後,僑外生同樣可留台工作,並在5年之後,僑外生可申請永久居留,或歸化成為我國之國民。此一計畫,賦予僑外生一個相當便利之管道,會是僑外生願意留台工作之一個動力(機)。
  4.李鎔全先生則認為[38],我國之高階人才之問題,乃在於人才流失,及高出低進。個人認為,即使我國政府在留才及攬才方面,作出極大之努力,仍難挽國家人才流失之趨勢。幾個較為明顯之原因,諸如:薪資待遇與未來可發展之環境等。我國人才在經過培養與訓練之後,此等人才有鑑於日本、美國、及新加坡等國之薪資及未來可發展之環境等,較台灣為佳,而選擇離開台灣。是以,留才與攬才,一直是個人反覆思索之問題。台灣是全球人才之供應商,高出低進、及低進高出之結果,如此之獲利者,會是整個世界。但是,個人所關注者,是在這種之情形之下,台灣該如何生存?假若有一天,台灣相較於其他之國家,已無高階之人才,台灣之經濟,是否會急轉而下?假若台灣已無經濟實力,該如何自保?是以,我國之高階之人才之政策,究竟是要關閉門戶,自給自足?抑或,成為他國之幫傭,日日求其賞賜?值得深思。再者,有關於僑外生留台之問題,根據以往之經驗,僑外生人才在台灣培育完成之後,僑外生必須離台,如今,僑外生雖可以留台工作,是否果真會選擇留台工作,或是,僑外生仍會離開台灣?至他國另謀出路?畢竟,台灣之發展環境,與薪資之條件,相較於他國,是缺乏競爭力。

。。。。。。。。。。。。。。。。。。。。。。回要目〉〉

二、目前僑外生留臺計畫之困境

  (一)評點制分數標準過低與相關之問題
  「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中「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評點配分表」,分數僅需達70分之僑外生即符合留臺工作標準。評點項目中學歷最高可得到30分,聘僱薪資最高可得到40分,工作經驗最高可得到20分,擔任職務資格最高可得到20分,華語語文能力最高可得到30分,他國語文能力最高可得到20分,他國成長經驗最高可得到10分,配合政府政策最高可得到20分。在此計畫中評點項目總分為190分,惟分數僅需達70分之僑外生即符合留臺工作標準,部分受訪者認為這個標準過低,實在難以鑑別出我國所需之優秀僑外生,有論者質疑,僅要畢業後有意願留在臺灣工作之僑外生,幾乎人人均能達到此標準。
  (二)僑外生計畫立意佳但欠周詳
  部分受訪者表示該計畫立意甚佳,僅為速求鬆綁現行法令留下剛畢業之僑外生,雖用評點制作鑑別,但門檻標準過低。另一方面具中華民國籍僑生卻留不下來,因為無法證明其是否為僅具單一國籍,造成我國雇主不敢聘用,若該僑生具雙重國籍,又為我國雇主聘用,若被移民署專勤隊查獲,雇主將受罰15至75萬元,這反而讓具我國國籍之僑生無法順利留在臺灣工作。另外,有受訪者表示,僑外生留下來之真正移民意圖、動機、想法與目的,很難加以辨別,其留臺之目的是為工作,或僅為將來取得我國永久居留權,這將不得而知。

。。。。。。。。。。。。。。。。。。。。。。回要目〉〉

陸、我國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尚待解決之問題與未來可行發展之方向

一、我國採行「計分制」技術移民制度乃屬於可行之方向──公開、客觀、可量化、與有助於公部門充分掌握國內人才需求

  (一)「計分制」客觀可量化
  部分受訪者認為計分制因公開、客觀及可量化等特性,若我國在技術移民制度加入計分制,國外技術人才亦能放心來臺灣工作,其亦很清楚自己在臺灣之定位。亦有受訪者認為目前計分制這套制度已應用在「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中,在我國遴選技術移民制度上亦可參考計分制。
  (二)公部門可充分掌握國內人才需求 部分受訪者認為,我國若在技術移民遴選制度上採計分制,這將有助於公部門充分掌握國內人才需求。因為各公部門均得和相關產業作溝通及聯繫後,才有辦法評估國內所需要職業類別及各類別數額。

二、我國採行「計分制」技術移民制度可能面臨之困難點

  (一)國情不同無法「完全」採用
  國外技術移民政策採行計分制之國家,多為以技術移民數量較多之國家,例如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英國、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另觀我國目前移民當中乃外籍配偶為主。受訪者直言計分制作為遴選技術移民之立意良好,但因我國國情和上述該些國家不可同日而喻,遂無法完全採用計分制。
  (二)我國公部門人力及分工不足
  由於計分制制度牽涉跨部會多個單位,該任務非移民署所能獨自完成,在人力及分工不足情形下,部分受訪坦言我國若在技術移民遴選上實施計分制,在職業類別之鑑別及每個類別所需數額之調查上,可能會面臨不少之困難。
  (三)我國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完善
  部分受訪認為我國技術移民政策若要實施計分制,在相關配套措施未完善之情形下,推行計分制仍有其困難。相關配套措施包括公部門需將國內所需職業類別及數額列出、公部門和企業溝通之管道需暢通、政府機關間之橫向聯繫需緊密及法規方面仍需有彈性地鬆綁等。多數受訪均認為公部門及民間企業需協力,若是公部門及民間企業各管各的,在計分制實施下僅會綁死自己。

。。。。。。。。。。。。。。。。。。。。。。回要目〉〉

三、針對技術專業移民之遴選及審查機制與標準可採行折衷之機制

  (一)現行可採計分制及審查制併行
  部分受訪者認為目前以臺灣現行之狀況下,計分制不適合一步到位,技術移民之遴選,可採計分制及審查制併行之方式進行。實行之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先採計分制,將人遴選進來後,再進行審查制。另一種方式,是雙軌併行制,一方面現行之審查制度仍可以繼續運行,另一方面,國內有需要高端之技術人才,可以先試用計分制,且在制度之設計上,可以提供技術移民更佳之優惠,且可以給該些企業更好之配套措施。部分受訪者認為,這是可以思考之方向。
  (二)可在「計分制」某些評分項目作設定以符合我國所需
  部分受訪者認為,仍可採用計分制作為技術移民之遴選。我國可視國內國情,設計一套符合我們標準之計分制,可在計分制之評分項目中做設定,以符合我國所需,例如,在國別做設定,讓比較沒有疑慮之國別技術移民,核予較高分數;亦可在年齡上做設定,設定我國所需要之年齡層;技術移民其直系血親亦可以成為計分項目之一;技術移民之家人適應能力,亦可以成為計分項目之一。受訪者們認為,可以藉由計分制上,某些項目之設計,以利遴選出我國所需之技術移民。
  現今因交通便利,國際移徙亦趨頻繁,移入國在接受移民移入之同時,更要考量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39]相對之,在計分制之設計上,若在國別作設定,將一些有疑慮國別主動先發作為先作篩選,或採被動反應作為,待移入移民對國家安全發生實害再作處置,以上主動先發及被動反應兩種作為,在移民政策上如何拿捏,亦是新之課題。

。。。。。。。。。。。。。。。。。。。。。。回要目〉〉

四、法令與政策宜適時檢討修正

  我國為成文法國家,凡事依法行政,法令施行較僵化,在法令之研修上又較緩慢,無法像其他國家可採用行政措施因應國內人才之需求。部分受訪者認為,雖然移民署在法律鬆綁快速,但送立法院審議之時間,有時較漫長,造成法律無法與國情與時俱進。
  另應聘許可之外國籍技術工作者,在聘約未滿3年轉換雇主之情形下,導致居留期間中斷未連續,儘管在臺灣有長期居留之事實,卻無法順利取得永久居留權。

。。。。。。。。。。。。。。。。。。。。。。回要目〉〉

五、放寬技術移民者雙重國籍之限制

  技術移民成為我國公民得放棄原國籍,致不易留才攬才。依現行我國國籍法第9條規定,申請歸化者需應提出喪失其原有國籍之證明[40]。立法院內政委員已初審通過《國籍法》修正草案,明定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外籍專業人才,若經內政部聯合審核通過,申請歸化時,我國允許其雙重國籍,無須再放棄原國籍,此對技術移民而言,是一大利基。
  但,截至2015年下半年為止,國會立法委員對放寬技術移民者雙重國籍之限制,仍無法形成有利之共識。本文認為,基於留才攬才之必要性,本文認同《國籍法》之修正草案,亦即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之外籍專業人才,若經內政部聯合審核通過,向內政部申請歸化時,其可保有雙重國籍。此種政策,有利於台灣吸引外籍專業人才。

。。。。。。。。。。。。。。。。。。。。。。回要目〉〉

六、建置技術移民永久居留之人才資料庫

  國外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等國在延攬技術移民時,給予技術工作及給予永久居留權是綁在一起,故國外可以很輕易掌握技術移民進入國內勞動市場之情形,但在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並未和其是否從事技術工作相關。多數受訪者均認為梅花卡之核發,後續卻未和其專業技術工作相結合甚為可惜,該梅花卡持有者後續是否進入相關專業領域工作,或是否有繼續在其專業領域作貢獻卻不得而知,多數受訪者仍贊同梅花卡通過後,後續仍可建置人才資料庫,惟其個資之運用仍需留意個資法相關使用規範,建議高級專業人才個資之運用在我國個資法個資規範上宜作特別規定。
  另外,少數受訪者認為國外技術工作者既然能通過梅花卡申請,必然具備相當之專業技術,且梅花卡持有者在國內居留通常亦需工作以維持生計,必然不必憂慮其是否進至專業領域。

。。。。。。。。。。。。。。。。。。。。。。回要目〉〉

七、透由我國健保資源之利基,吸引高科技技術人才

  部分受訪認為外國人擁有我國永久居留權後,本身或其家人亦可投保全民健保,這將對我國全民健保有相當之衝繫及影響。擁有我國居留權之外國人及其家人納保全民健保亦是未來需探討之議題,全民健保應該開放至怎樣之範圍,值得商榷。
  目前勞動人口之遷徙,亦造成已開發及社會福利國家在福利成本之支出。有研究指出不管是高技術移民或低技術外籍勞工,均是福利國家之受益者,且不管其收入是高或低,或其年齡是年輕,或較年長,該些移入勞動人口均是福利國家之受益者。這些移民均衝擊著移入國之養老金制度及保險制度。[41]不過,本文認為,我國健保機制針對於吸引專業人才來台與留台方面,它是一項移民政策上之利基與強項,具有加分之效果,有利於吸引高科技技術人才。故作者主張,可透由我國健保資源之利基,吸引高科技技術人才。

。。。。。。。。。。。。。。。。。。。。。。回要目〉〉

八、公私部門宜緊密合作,強化我國經濟發展之潛力與條件,並積極改善工作與生活條件

  多數受訪者們除提到技術移民政策面之建議,亦提到實務面建議,我國需強化經濟發展之潛力。另外,不管公部門及私部門均需摒除肥貓心態。在薪資方面,我國支付給予專業人才之薪資,宜大幅度地提升,不宜低於先進國家或中國大陸支付給予專業人才之薪資之水平。
  復次,宜健全我國軟硬體設施,打造友善工作及居住環境。受訪者們認為不僅在移民政策上要與時俱進,在軟硬體設施之規畫亦要健全,現在有些國家為要吸引國外技術移民,甚至會為該些技術移民打造適合他們居住之生活環境,另外亦需營造國際化環境,讓技術移民願意留在臺灣工作及生活。
  在私部門及人民之協力方面,我國宜鼓勵與促成私部門改善勞動條件及環境,有受訪者亦提出建議,當公部門努力鬆綁法令及研擬移民政策之際,私部門亦須投入心力改善企業環境,積極提高給予專業人才之薪資。

。。。。。。。。。。。。。。。。。。。。。。回要目〉〉

九、在行政院之層級宜建置一個常設性之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之主導機關

  移民署為三級機關,其權限不足以主導移民政策[42]。受訪者普遍認為移民署為三級機關,權限不足以主導移民政策,或許可仿效美國等其他國家,移民機關乃有實質移民政策之主導權,並有權協調其他單位配合移民政策之推行。宜在較高之行政院之層級,設置一個跨部會統籌,成立專責之一個委員會,進行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之工作。

十、適切地增加移民署人力

  移民署業務單位人力不足,移民政策規畫難以完善。部分受訪者表示目前移民署之人力不足,除要處理一般性之業務,另外還要研擬移民制度,亦有其困難性。目前我國移民署主要之執掌為一、移民政策之擬訂、協調及執行事項;二、移民輔導之協調及執行事項;三、停留、居留及定居審理許可事項;四、違反入出國及移民相關規定之查察、收容、強制出境及驅逐出國等事項。但目前以移民署現有員額編制仍顯不足,不僅我國移民機關面臨人力不足問題,日本因外國人犯罪問題日益深化,東京都廳與東京都警視廳曾於2004年作出決定,派員支援法務省管理當局,以利掃蕩不法停(居)留外國人。[43]目前移民署人員配置多在查察違反停(居)留、收容、強制出境及驅逐出國等業務上,因人力不足之考量,目前移民政策之擬訂、協調及執行之編制人員並不多,更無法全力投入移民政策之研擬。

。。。。。。。。。。。。。。。。。。。。。。回要目〉〉

十一、改善公部門之橫向聯繫機制

  公部門之橫向聯繫,呈現嚴重不足之現象。受訪者普遍認為公部門各自推各自之政策,但各單位之橫向協調聯繫嚴重不足。受訪之移民署之官員們亦坦言,有時移民法令及政策涉及部會很廣泛,當移民法令中涉及各部會相關領域及認定時,移民署需要其他部會就其專業給予協助及認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5條為例,其明訂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之申請程序、應備文件、資格條件、核發證件種類、效期、投資標的、資金管理運用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又移民署為主管機關,但不少位受訪者亦坦言投資標的及資金管理運用等非移民署之專業所能認定,若公部門橫向聯繫嚴重不足時,就無法順利推動相關移民法令及政策。
  從育才方面之角度看,人力資源相較於其他組織資源有較高之維護成本,若以「知識會折舊」之觀點來看,組織如果無法對所屬成員提供基本設施,使其便於知識交流與分享,亦或缺乏計畫性之教育訓練,知識之創造力勢必降低,多數受訪者於受訪時亦提及公部門這個組織,若無法提供一平台供內部相關單位及成員作知識交流,或若無計畫性之教育訓練,不僅在公務工作上無默契,各自行政,辦公效率會打折扣,長久下來亦會提高維護人力資源之成本。為促成公部門內部單位及組織成員之橫向聯繫,仍需結合「人」、「資訊科技」、「知識」及「分享」始是改善之道。[44]

。。。。。。。。。。。。。。。。。。。。。。回要目〉〉

十二、改善政黨惡性競爭之氛圍,且令國家政策具有可持續性與發展性

  在待需解決政治問題及民粹問題部分,部分受訪者亦直言,除政府需有清楚之移民政策,了解國內人才缺口外,再好之法令及政策,仍需要有良好之政治環境以利公部門執行法令及政策。目前臺灣面臨政治鬥爭且民粹問題嚴重,且在政黨輪替後,政策往往無法延續[45]

。。。。。。。。。。。。。。。。。。。。。。回要目〉〉

柒、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優勢及困境
  1.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優勢
  我國在整體環境上優勢乃我國是一個友善之國家,賦有人情味。另法律及政策寬鬆之優勢,外國人若在臺灣住5年,每年住滿183天,即可申請一般之永久居留。另國外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並不需要有居留期間限制,且申辦時不收取任何規費。梅花卡透過審查機制較彈性化且利於發現人才。藉由審查會中委員們之專業討論及審查,對申請個案一一作審查及討論,這有利於人才之發現。
  於民國103年6月,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對在臺畢業之港澳生、僑生及外籍生若未符合滿2年工作經驗及企業聘僱薪資若未達新臺幣47,971元之條件,則可由擬聘僱企業代為向勞動部申請「評點配額」機制,核發其留臺工作許可。相關法令之鬆綁快速以利在臺灣完成大學以上教育之優秀僑外生,在畢業後能順利進入我國勞動市場。
  我國之技術移民可全民健保及勞工保險之優勢。我國之全民健保及勞工保險是技術移民之保障,可享有和國人同等之待遇,另全民健保費用及勞工保險費用並未過於其所能負擔,但其保障卻是很大,相較於其他國家,技術移民未必有此保障及福利。
  2.我國吸引技術移民之困境
  由於我國技術移民法令寬鬆,一般居留、一般永久居留及梅花卡永久居留,其權益及差異並不大,故申請梅花卡之永久居留並無太大誘因。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模糊,目前國內對技術移民亦無明確定義,目前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於是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中第4條對白領之定義。由於我國技術移民之定位及定義未釐清,故未有單獨之技術移民之政策,移民政策就在人口政策被大包裹一起被推動,以致較無實質效益。
  另梅花卡永久居留權和技術移民之工作未結合,具有相當專業技術背景之梅花卡申請者在獲得梅花卡永久居留後,無法得知該些專業技術移民是否有進至我國相關專業技術領域繼續作貢獻。目前公部門無法適時掌握國內人才需求狀況,亦直接影響至國內無法訂出有適切之技術移民政策,政策推行易流於喊口號之形式。外籍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梅花卡永久居留之利基不足,並無實質之權利或優惠,一方面並無準國民之權利,並無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租稅優惠等。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亦無優惠,至超商購物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並未享有折扣。另梅花卡永久居留流於數據及績效迷思,致使業務單位有時從資料庫尋找符合申請梅花卡資格之外籍人士,並請託他們來申請,這和原本梅花卡最初推行立意有分歧。
  (二)技術移民政策計分制之優缺點
  1.技術移民政策計分制之優點
  「計分制」是一套客觀量化制度,有其公平性制度及一個SOP標準流程,這套制度以利政府篩出符合國內所需之技術人員。計分制可配合整個國家之國情,可藉由年齡、教育程度、語文能力及工作經驗等項目之調整及設定,遴選出適合國內需要引進之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藉由上述這些項目之設定,「計分制」所遴選出移民之素質較齊全,可篩選出青壯年齡層、教育程度較高之族群、語文能力較好之族群及工作經驗較佳之族群。
  計分制能運行之前提乃政府已適時掌握國內人才需求狀況,政府已能列出國內所需之職業類別及各類別之配額。因著政府和產業互動良好,政府可適時掌握國內產業缺哪些職業類別之人才及缺額有多少,政府亦能即時攬進國內產業所需要之人才,可立即補足勞動人缺口,可提升國家競爭力。政府亦能即時來協助企業招募像各行各業產業所需要之人才,政府所招進來之技術人才不會過剩亦不會不夠。
  2.技術移民政策計分制之缺點
  「計分制」之計分標準可能會淘汰某些具高技術之移民。計分制是一套自動遴選之制度,相對地亦較機械化,可能造成某些高技術人員,因其年齡較大,教育程度不高,在這套計分制中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另外「計分制」無法符合移民政策短期目標。因計分制是一套自動且穩定遴選制度,較無法符合國內移民政策短期目標,且無法跟上不斷變動之經濟及勞動市場之腳步,無法即時回應國內所需。計分制設計有其複雜性,相關配套措施亦需被考量,公部門人力及分工不足則難以施行「計分制」。計分制運行上需有相關政府部門負責,從國內所需技術人才職業類別之調查及各職業類別所需數額之調查,從簽證許可至永久居留權之給予,計分制所牽涉之政府部門相當廣範。
  計分制是一套自動化、系統化及機械式之制度,該設計難以了解移民個別意圖。計分制乃由系統設定自動篩選出符合條件之移民,但卻無法了解移民真正意圖。有些申請者或許符合計分制之標準,系統自動媒合將該申請者篩選進來,但申請者最終申請之目的為何不得而知,或許僅為取得該國家之永久居留權,若申請者內心隱藏不軌意圖,後續對移入國國家安全亦是個隱憂。

。。。。。。。。。。。。。。。。。。。。。。回要目〉〉

二、建議

  現今多數先進國家均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逐年下降之現象,在移民政策上開放引進國外勞動人口來補足國內勞動人口之不足,尤其在技術人才引進更是首選,知識就是經濟,知識就是力量,技術人才不僅能為移入國帶來大量之產值,亦能協助移入國技術領域之提升,擁有高薪之技術人才之消費力更能帶動國內經濟振興。
  以我國目前現況而言,高級專業人才欲取得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申請後則需經過審查會之機制審查。計分制因為由系統自動為技術移民計分及自動遴選,比由委員來審查之審查制更為客觀、公平、科學化並可量化,在遴選技術移民上是一套可以參酌之機制,故世界各先進之國家紛紛跟進採用此制度。目前我國在「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亦採用此制度,我國在遴選技術移民亦可考慮採用科學、客觀且可量化之計分制。
  本研究期望從政策面、法律面及實務面歸納出幾點建議,希冀我國技術移民政策跟著世界之脈動,能更趨完善成熟。本文之建議,如下所述。
  (一)政策面建議
  1.我國技術移民制度可適時與適度地採行計分制
  由於計分制是一套科學、客觀及可量化之遴選技術移民之機制,我國可適時參酌採行。我國可適國情先採計分制及審查併行制之方式進行。實行之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以先計分後審查制度進行。第二種方式是計分及審查雙軌併行制,一方面現行審查制可繼續運行,另一方面國內所需之高級技術人才,可以先試用計分制,且在制度之設計上可以提供技術移民更佳之優惠,且可以給該些招聘企業更好之配套措施。
  另外我國可在計分制之計分項目中作符合國情需求之設定,例如國別、年齡及家庭適應能力等計分項目設定,例如讓比較沒有疑慮之國別技術移民核予較高分數,例如設定申請者年齡若為青壯年,則核予較高分數;例如技術移民之家人適應能力良好者,則核予較高分數。可以藉由計分制上某些項目之設計以利遴選出我國所需之技術移民。
  2.梅花卡永久居留權宜和技術移民之工作結合
  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等國家之技術移民,一方面能在移入國從事技術工作,另一方面還能獲得永久居留權利。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技術移民之永久居留權和技術工作結合,更可確保國家攬進來之高技術人才繼續在其國家作貢獻。
  目前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制度和高級專業人才之技術工作並未結合,實屬相當可惜。高級專業人才在獲得梅花卡永久居留後,是否在我國就業市場繼續貢獻專業技術則不得而知。我國未來在延攬國外技術移民政策上,可考慮將梅花卡永久居留權和技術移民之工作結合。
  3.建置技術移民永久居留人才資料庫
  由於目前我國梅花卡永久居留制度和高級專業人才之技術工作並未結合,故亦無法掌握獲得梅花卡永久居留之高級專業人才在我國就業狀況。建議在許可給予高級專業人才梅花卡後,後續可建置人才資料庫,以利我國人才運用,高級專業人才個資之運用在我國個資法個資規範上宜作特別規定。
  4.強化我國經濟發展之潛力與條件,並積極改善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營造一個有利於外國專技人才工作與生活之溫馨環境[46]
  於2015年5月底,我國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總人數,係為736萬4千人,5月經常性薪資為38,637元,5月薪資平均為43,845元,1至5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490元,同期薪資平均為53,746元。由於我國經常性薪資僅為38,637元,薪資平均為43,845元[47],似乎,是有偏低之情形,於此,恐較難吸引外國專技人才來台工作,我國宜強化我國經濟發展之潛力與條件,大幅提升薪資平均之水平。
  我國實質薪資停滯之可能成因,根據中研院經濟所陳香如研究員與郭哲瑋氏之研究,原因如下[48]
  (1)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造成台灣產業大量外移;
  (2)超乎想像快速之全球化;
  (3)台灣產業升級之速度,無法追上快速之全球化(產業技術升級趕不上全球化腳步);
  (4)月薪22K所產生之定錨效果;
  (5)企業主不願大幅度地將所得分配與受雇者;
  (6)「調升法定最低工資」已造成全國之底層勞動力集體失業;
  (7)在貿易開放之前,配套措施未充分被實施;
  (8)對外籍專業人士與投資移民之各項限制,無法適時鬆綁,無法吸引高級技術人員來台;
  (9)廣設大學,並非我國實質薪資停滯之可能成因,但是,高等教育宜多元化,不應只訓練學生具備產業界所需之技術能力,而是培養具學習能力、思考力和行動力之學生。
  另外,根據台大經濟所林向愷教授之研究,假若就全球化對台灣社會與經濟之衝擊而論,其認為具有以下之特色[49]
  (1)在高速之全球化下,台灣未能與先進之國家,發展一套更加密切之經貿關係。
  (2)由於台灣未能與先進國家發展一套更加密切之經貿關係,導致於先進國家之高層次商品之生產,或新技術無法引進台灣。
  (3)更由於高層次商品之生產與新技術無法引入台灣,故其所創造出來之有限工作機會,無法填補台灣對後進國家之投資比重過高(如中國),所導致流失之工作機會。
  (4)因此,全球化對台灣之失業率,薪資所得成長率以及家庭所得差異之衝擊特別嚴重。
  是以,如欲強化我國經濟發展之潛力與條件,並積極改善工作條件,相關之配套措施,本文建議如下:1.台灣產業升級之速度,宜追上快速之全球化;2.宜減緩或中止台灣產業大量外移之速度;3.企業主宜將利潤所得,適切地分配與受雇者;4.在貿易開放之前,配套措施應被實施;5.對外籍專業人士與投資移民之各項法制上及行政上之限制,宜適時鬆綁,以吸引高級技術人員來台;6.高等教育不宜淪為職業訓練所,宜培養學生之學習能力、思考力和行動力;7.台灣宜與先進國家發展一套更加密切之經貿關係,令先進國家之高層次商品之生產,或新技術順利地引進台灣。
  復次,台灣如欲達到以上之目標,由其是如欲令先進國家之新技術能順利地進入台灣,特別須藉助於外籍專業人才。在此脈絡之下,更彰顯出營造一個有利於外國專技人才工作與生活之溫馨環境,有其必要性。在積極改善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營造一個有利於外國專技人才工作與生活之溫馨環境方面,針對外籍專業人才之食、衣、住、行、娛樂、子女教育、與工作之層次,宜建置溫馨之生活環境機能,俾利其能安心於台灣工作。
  5.放寬技術移民者單一國籍之限制
  外籍專業人才,如擬取得我國國籍,我國一向是不容許其擁有雙重國籍,以確保其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之忠貞。不過,此項之單一國籍政策,恐與吸引外籍專業人才來台之移民政策,會有衝突之現象。於2013年,曾發生一個著名之案例,即籃球好手戴維斯,於2013年7月時,擬歸化我國,但其須放棄美國籍,為此,國內即針對外籍專業人才,如擬取得我國國籍,我國是否可容許其擁有雙重國籍,進行廣泛地討論[50]
  為此,於2014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國籍法》修正草案,明定外籍專業人才,若經內政部邀請社會公正人士、相關機關審核通過者,申請歸化我國國籍之時,我國政府將允許其擁有雙重國籍,本文對於此一政策,表示肯定,主要之原因,乃擁有雙重國籍之政策,針對於吸引外國專技人才而言,係為一種加分之機制,並期待此次之修法,能順利地完成3讀之程序[51],令更多之外籍專業人才,願意取得我國國籍。
  6.改善政黨惡鬥之氛圍,強化國家政策具有可持續性與可發展性之機制
  根據中國時報社論之觀點,我國之憲政設計並非良好,易造成兩個政黨惡鬥嚴重,遂造成政府失能,進一步促使製造業大量外移,造成我國之產業,形成空洞化之現象。復次,我國產業之轉型與升級,受到頓挫與困境,再加上服務業國際化與現代化之步調,嚴重落後其他國家,造成我國經濟困頓之局面[52]
  本文認為,植基於以上之論述,由於我國政府效能不佳,兩個政黨惡鬥嚴重,重大之國家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與可發展性,亦會造成本國籍與外籍廠商不願在台設廠,導致外籍專業人才無心來台工作。是以,有必要改善政黨惡鬥之氛圍,強化國家政策具有可持續性與可發展性之機制。
  (二)法律面建議
  1.宜強化國會議事之功能,縮短相關移民法令審議期,以立法授權方式,機動地調整移民政策
  我國為成文法國家,凡事依法行政,法令施行較僵化,在法令之研修上又較緩慢,無法像其他國家可採用行政措施因應國內人才之需求。在法律鬆綁過程中,送進立法院審議之時間漫長,造成法律與國情無法與時俱進。建議可就立法授權行政命令適時調整移民政策,另移民相關法律審議期間宜縮短以利迅速吸引技術移民。
  2.移民法令對技術移民定義應明確
  我國相關移民法令對技術移民並無明確定義,目前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於是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中第4條對白領之定義。由於我國對技術移民之定義相當模糊,在定義技術移民之過程,宛如是瞎子摸象。本文建議,我國在移民政策研擬上,對技術移民之定義,應明確化。由於國內對技術移民之定位及定義未釐清,目前,我國技術移民之政策為人口政策其中一部分,並未獨立出來,移民政策就在人口政策大包裹裡面一起被推動,移民政策之專業性,已被淡化,故建議移民法令對技術移民定義應明確化。
  3.強化梅花卡利基適時給予高級專業人才準國民權
  許多先進國家會適時給予永久居民及技術移民準國民權,例如美國各州之移民,歐盟之移民在歐盟會員國,紐西蘭之永久居留居民,英國境內大英國協居民,英國境內歐盟會員國移民,新加坡永久住民或其所認定之人才,均可享有不同程度之準國民權利,可以服公職、或擁有國家層級之選舉權及被選舉權、或地方層級之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等[53]
  目前依我國法律,一般永久居留和梅花卡之永久居留亦無差別實益,梅花卡之申辦利基不足,另我國永久居留居民之準國民待遇亦不夠,目前並無選舉權、被選舉權及服公職之權利。建議可參酌其他先進國家,適時修法並給予梅花卡高級專業人才有準國民之權利。
  本文建議,憲法宜明文規範與保障已取得永久居留資格外國人享有政治上之選舉權與任公職權利。玆以芬蘭憲法第14條為例,本條主要係規定政治上之選舉權與任公職權利;依據芬蘭憲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已取得永久居留資格之外國人(every foreigner permanently resident in Finland),於其年齡達到18歲之後(having attained eighteen years of age),有權參與市政選舉及市政公投之投票行為(has the right to vote in municipal elections and municipal referendums);上述之投票行為,由法律另定之(as provided by an Act)。有關於具有永久居留資格外國人在芬蘭市政機關任公職等之其他相關參政權利(Provisions on the right to otherwise participate in municipal government),亦由法律明文規定之(are laid down by an Act)。
  為有效提升台灣實質上之國際競爭力、創造力與生產力,及營造有利於外國人生活之有善與舒適生活環境及機能,對於在台灣境內已取得永久居留資格之外國人,在憲法法理部分,可將其認定為準本國人,基此,我國憲法似亦宜比照芬蘭憲法第14條之立憲模式,明文賦予及規範保障外國人政治上之選舉權與任公職權利。
  (三)實務面建議
  1.公部門宜及國內企業緊密聯繫以利掌握國內人才需求,並建置技術移民永久居留之人才資料庫
  可借鏡國外經驗,加強公部門和國內企業緊密度,以利公部門掌握國內產業人才需求,並可進一步推估近程、中程及遠程國內需求之技術職業類別及數額。若國內公部門能精確掌握國內技術人才之需求,攬進來之技術移民不致於不足與過剩。國內公部門蹤然作田野調查、民間調查、委外報告及相關統計資料等,惟我國公部門因和國內企業緊密度不夠,目前仍無法適時掌握國內產業之人才缺口及人才需求。因著國內無法掌握技術人才需求,這亦直接影響至無法訂出有適切之技術移民政策,以致於政策推行流於喊口號之形式。建議公部門宜及國內企業緊密聯繫以利掌握國內人才需求。
  2.移民機關組織再造,以利全權主導移民政策──在行政院之下,宜建置一個常設性之「行政院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
  受訪者普遍認為移民署為行政院三級機關,權限不足以主導移民政策,可仿效美國等其他國家,以美國國土安全部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為例,其施政目標之一乃確保移民政策或方案具有彈性及效率,並配合國家發展所需。[54]本文建議,在行政院之下,宜建置一個常設性之「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
  於2015年,行政院前毛治國院長業已核定「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實施要點」,且已正式成立新住民事務協調會[55]。本文認為,宜將新住民事務協調會(會報之機制)改變成為一個常設性之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或可名為「行政院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同時,提升移民署之層次,將移民署直接隸屬於「行政院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之下,成為行政院之二級機關,以利「行政院移民政策、融合與輔導委員會」與移民署作非常緊密之政策面與執行面之結合。
  3.宜增添移民政策規畫之人力
  移民政策之擬訂、協調及執行乃移民署業務職掌之一環,但受訪者表示目前移民署人力不足,移民政策規畫之人力更是捉襟見肘,相關業務承辦人除要處理一般性之業務,另外還要全心研擬移民制度亦有其困難性。建議增添移民政策規畫之人力以利移民政策之推行。
  4.強化公部門之橫向聯繫及合作
  受訪者認為,公部門本位主義嚴重,僅願意各推自各自之政策,且各自為政,各單位之橫向協調聯繫嚴重不足,最後導致移民政策無法貫徹。受訪者亦坦言,有時移民相關法令及政策所涉及部會頗為廣泛,當移民法令中,涉及各部會相關領域之際,移民署需要其他部會就其專業給予協助及認定,但有時其他部會卻界定該事務非屬於自己之業管,拒絕給予協助及認定。受訪者表示這讓移民政策常有窒礙難行之困難。建議強化公部門之橫向聯繫及合作,以利貫徹移民政策。
  5.破除梅花卡永久居留之績效迷思
  任何攬才之移民政策最根本之目的,乃為延攬外籍優秀人才,而非為展現推行成效,而衝績效,但受訪者直言,梅花卡推行有績效之考量,國家發展委員會會函文移民署,並要求提報績效,受訪者直言,即使努力推行梅花卡業務,但仍不免流於數據迷思,有時,為呈現推行之績效,甚且需要從資料庫尋找符合梅花卡申請資格之外籍人士,並請託他們至移民署申請梅花卡。建議公部門應破除梅花卡永久居留之績效迷思,並思考如何延攬外籍優秀人才,始是真正國家之所需。

。。。。。。。。。。。。。。。。。。。。。。回要目〉〉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英文參考文獻網路參考文獻其他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Bhagwati, Jagdish,(2004),周和君(譯)(2007)。全球化浪潮。臺北:五南出版社。
◎Castles, S., & Miller, M. J., (1993),賴佳楓(譯)(2008)。移民:流離的年代。臺北:五南出版社。
◎Castles, S.、Miller, M. J.(2003)。賴佳楓(譯)(2008)。移民:流離的年代(The age of migration, 3rd ed :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臺北:五南。。
◎Beach. C. M.(2012),加拿大評點制:優劣分析及經驗談,收錄於2012年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全球人才競逐研討會實錄,臺北市:臺北花園大酒店。
◎Held, D., & McGrew, A.,( 2002),林佑聖、葉欣怡(譯)(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eld, D.,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1999),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與陳淑玲(譯)(2007)。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Kivisto, P., & Faist, T.,( 2010),國家教育研究院、葉宗顯(譯)(2013)。跨越邊界:當代遷移的因果(Beyond a border :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Kumar, R., (2005),潘中道、胡龍騰(譯)(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talker, P, (2002),蔡繼光(譯)(2003)。國際遷移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臺北:書林出版社。
◎Tomlinson, J., (1999),鄭棨元、陳慧慈(譯)(2007)。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刁仁國(2000),論外國人入出國的權利,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
◎刁仁國(2000),證照查驗工作之探討,收錄於蔡庭榕編,警察百科全書(九)外事與國境警察,臺北:正中書局。
◎刁仁國(2001),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23。
◎刁仁國(2006),論外國人個人資料之保護─以按捺指紋及入出境管理資料庫之利用為中心,國境執法與移民政策學術研討會,頁185-207。
◎刁仁國(2007),入出境資料庫建置與利用法律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7,頁1-18。
◎刁仁國(2007),英國反恐法制初探,國土安全與移民、海巡執法學術研討會,頁85-96。
◎刁仁國(2007),淺論美國與歐盟乘客姓名記錄(PNR)協議對我國國境執法的啟示,第一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 學術研討會,頁75~88。
◎刁仁國(2008),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移民政策初探,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十期,頁103-132。
◎刁仁國(2008),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移民政策析論,第二屆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頁56~71。
◎刁仁國(2008),非法移民與人口販運問題析論,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
◎刁仁國(2009),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法制之研究—以歐洲委員會採取行動打擊人口販運公約為中心,2009年防制人口販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國境系。
◎刁仁國(2010),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法制之研究─以歐洲理事會採取行動打擊人口販運公約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十三期,第38-45頁。
◎刁仁國(2010),淺論生物辨識技術在機場安全維護之運用與對隱私權之影響,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與移民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之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學術研討會。
◎刁仁國、簡建章(2011),我國旅客入出境自動查驗通關系統介紹及評析,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三民補習班(2011),移民實務,臺北:三民補習班。
◎中華經濟研究院(2013)。外籍專業人士來臺工作聘僱制度之檢討及效益評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報告。
◎內政部(2004),現階段移民政策綱領草案。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2010),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內政部99年年刊,內政部。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跨國人口販運之態樣、原因及防治策略之研究。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移民行政白皮書,台北市:移民署。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0),2010年防制人口販運成效報告。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編(2010),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98年年報,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編(2011),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99年年報,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毛兆莉(2007),外籍新娘婚姻暴力被害人特質與警察處理經驗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6-107。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宇博(1999),澳洲共和運動的起源與發展,當代亞太,12期。
◎王自雄(2010)。人權兩公約之國內法化暨其施行法之實施--從國際法的內化與人權在我國憲政體制下之法律地位論起,臺灣法學雜誌,第164期,頁113-122。
◎王育慧(2009)。論婚姻移民之工作權、應考試權與服公職權,華岡法粹,第45期,頁121-145。
◎王孟平、張世強(2006)。亞太技術勞工的國際移動與政策議題:人才流失或人才交換。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5期,95年6月。
◎王孟平、張世強(2009)。自由主義民主政體中的移民規制與融合困境:從晚近歐美的論辯談起。警學叢刊39(4):95-227。
◎王孟平、張世強(2010),涉外執法中的政治考量與人權爭議:美國亞利桑納州移民法爭議的借鏡與省思,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舉辦之2010年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7。
◎王孟平、梁世武(2012)。人才引入困境下外籍人士對我國涉外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2期,101年5月。
◎王尚志(2003),我國外籍勞工許可及管理法制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52-154。
◎王俊元(2012),計畫趕不上變化?風險因素對台灣地方政府策略管理影響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09-159頁。
◎王保鍵(2013),解析美國2013年移民改革政策,國會,第41卷,第9期。
◎王英斌(2007)。澳洲移民人口流動創新高。世界文化,第2期。
◎王婷婷(2011)。澳洲技術移民政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碩士論文。
◎王智盛(2012),全球化下的人才競逐—臺灣專技移民法制的探討,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4。
◎王智盛(2015),金門開放大陸地區人民落地簽證之法政分析──國境管理與邊境旅遊之衡平思考,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王智盛(2015),陸客來台中轉的國境管理政策與法制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智盛(2016)。從新南向政策看東南亞人流管理政策的重構。2016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王劍峰(2004)。國際移民:21世紀全球化的挑戰。中共中央黨效學報,第8卷第2期,2004年5月。
◎王寬弘(2003),國境查緝走私處罰之研究,2003年國境安全與刑事政策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2011),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相關入出境法令問題淺探,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2012),我國打擊人口販運查緝困境之研究──以警察及移民機關為例,2012年人口移動與國境執法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2012),國境安全檢查若干法制問題之探討,2012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2014),移民與國境管理,收錄於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頁149-187。
◎王寬弘(2016)。移民與國境管理—入出國證照查驗概念之探討。載於林盈君(主編),國土安全與移民政策:人權與安全的多元議題探析。(頁53-86)。臺北:獨立作家。
◎王寬弘、柯雨瑞(1997),國境警察、外事警察與入出國及移民署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研究,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柯雨瑞(1998),美國1996年移民及國籍法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制度之介紹 ,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柯雨瑞(1999),國境警察、外事警察及入出國及移民署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比較分析,警學叢刊29卷4期。
◎王寬弘、柯雨瑞(2000),美國1996年移民及國籍法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制度之介紹,警學叢刊30卷5期。
◎王寬弘、詹雪雍(2015),國境警察業務委外可行性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曉明(2006),安全管理理論架構之探討,發表於風險管理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合辦,頁16。
◎王澤鑑(2004),民法總則,臺北:三民書局。
◎王鐵崖等編著(1992),國際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丘宏達(1997),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三民書局。
◎丘宏達(2002),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
◎丘宏達(2011)。現代國際法,第二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古允文、丁華、林盈君、張玉芬(2010),風險基礎的社會政策:永續社會發展之路,收錄於古允文等著(2010),透視台灣軟實力,台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頁128-207。
◎台北市美國商會(2016)。臺灣白皮書。載於D. Shapiro(主編),Taiwan Business TOPICS(第46冊)。臺北:美國商會。
◎田玉玨(2014)。探討全球人才流動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因應策略。T&D飛訊,第173期。
◎朱金池(2007),警察績效管理,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朱金池等著(2009),行政學析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紅(2008)。轉換、融合-中國技術移民在加拿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愛群(1994),論德國外籍勞工管理及其法令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術研討會外籍勞工管理論文集。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台北:五南書局。
◎朱愛群(2007),政府危機管理,台北:空大。
◎朱愛群(2011),政府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實例系統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第1-945頁。
◎朱愛群(2012),行政學,初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江世雄(2010)。在臺灣越南籍配偶之國籍問題—從國際人權法中無國籍者保護之角度談起。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7:275-29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各國移民參政權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6)。推動延攬科技人才現況專案報告。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科技及資訊委員會第6次全體委員會議。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頁1-20。
◎但昭偉(2014),世界人權宣言是怎麼來的?,臺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4期,頁197-207。
◎何雨畊(2007),我國移民政策之探討──吸引國外專業移民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宏仁(2008)。臺灣專業移民政策探討。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珍(2010)。臺灣專技移民與投資移民之政策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樺(2009)。隱藏不住的偏見--評釋字第六一八號解釋,法學新論,第6期,頁101-128。
◎吳佳霖(2013),我國移民機關執行驅逐出國及強制出境困境與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國境組碩士論文。
◎吳依陵(2015),論我國婚姻移民政策與多元文化之實踐~兼以新加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國境組碩士論文。
◎吳孟璇(2009),臺灣專業人力移民及投資移民政策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晉良(2015)。我國對外籍人士及非法移民管理措施之研究:以西班牙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生(2000),國際法學原理—本質與功能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14。
◎吳嘉生(2008),當代國際法(上),初版,臺北巿:五南公司。
◎吳學燕(2004),國內外移民政策與輔導之探討,國境警察學報,第3期。
◎吳學燕(2004),移民政策與法規,臺北:文笙書局。
◎吳學燕(2004)。國內外移民政策與輔導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3期,頁1-34。
◎吳學燕(2004)。臺灣新移民問題—兩岸通婚,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269-285。
◎吳學燕(2009),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臺北:文笙書局。
◎吳學燕(2011),移民政策與法規,台北市:文笙書局。
◎吳錦棋、曾秀雲、嚴愛群(2008),“沒有他們行嗎?”:從東南亞跨國婚姻困境談婚姻當事者與媒合業者的權力—依賴關係,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0期。
◎吳耀宗(2003),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月旦法學,97期。
◎吳耀宗(2013),檢察官依職權核發鑑定許可書強制抽血---違法,台灣法學雜誌第228期。
◎呂炳寬、項程華、楊智傑(2007),中華民國憲法精義,2版,臺北市:五南公司。
◎宋世傑(2010),臺灣與新加坡移民政策制定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學文(2009),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理論、政策與治理,台北:巨流圖書。
◎李佳樺(2014),加拿大、紐西蘭、澳洲技術移民政策之研究-以「計分制」作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國境組碩士論文。
◎李其榮(2007),國際移民對輸出國與輸入國的雙重影響,社會科學,第9期。
◎李孟玢(1998)。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頁333-361。
◎李宗勳、吳斯茜(2010)。新制警察人員評量方法之研究。人事行政,173,20-25。
◎李明峻(2006),針對特定對象的人權條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2006年6月。
◎李明峻(2007),移民人權導讀-外國人的人權,人權思潮導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李明峻(2011)。解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平等原則之探討,國家菁英,第7卷2期,頁37-58。
◎李明歡(2005)。國際移民學研究範疇、框架及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第3期。
◎李明歡(2010)。當代西方國際移民理論再探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39-83。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建良(2000),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收於李建良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
◎李建良(2006)。國籍與公民權:人民與國家身分連結的法制溯源與法理分析。公民權: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八次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南港。
◎李建良(2010)。立法禁止性交易行為的平等課題--釋字第六六六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公法特刊,頁11-18。
◎李政展(2009),全球化人口移動之國境管理安全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若一(2000),對於雙重國籍人士擔任公職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1卷第6期。
◎李國基(2010)。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雙族裔認同境遇與適應策略。國民教育學報7:35-
◎60。
◎李強(2003),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總第139期。
◎李惠宗(1988)。論平等權拘束立法之原理,憲政時代,第14卷第2期,頁14-33。
◎李惠宗(1990)。體系正義作為違憲審查基準之探討-以釋字第二二八號解釋為素材,憲政時代,第16卷第2期,頁26-40。
◎李惠宗(2000),行政法要義,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惠宗(2003)。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頁121-158。
◎李惠宗(2006),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5版,臺北市:元照公司,頁1-385。
◎李惠宗(2011),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9版第1刷,台北:元照。
◎李琮(2010)。經濟全球化新論。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開遠(2011),美國移民法有關國籍取得、放棄及雙重國籍法律問題之研究,法學論叢,第15期。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103。
◎李銀英(2009),婚姻無效之有效化--兼論婚姻無效之訴與提訴權失效,法令月刊第60卷第1期,頁61-74。
◎李震山(1993),德國入出境管理法制與執行,載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我國警察安全檢查理論與實務。
◎李震山(1995),入出境管理之概念與範疇,警專學報第1卷第8期。
◎李震山(1999),入出境管理之一般法理基礎,收錄於李震山等著(1999),入出國管理及安全檢查專題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社。
◎李震山(2000),入出國管理之一般法理基礎,收錄於蔡庭榕編,警察百科全書(九):外事與國境警察,臺北:正中書局。
◎李震山(2001),行政法導論,臺北:三民書局,修訂四版。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6期,頁61-104。
◎李震山(2006),從憲法保障基本權利之觀點論大陸地區人民之收容與遣返- 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8 條為中心,警察法學第五期。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市:元照出版。
◎李震山(2009),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
◎李震山等編著(1999),入出國管理及安全檢查專題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震山譯(1993),德國外國人法----居留許可之核發與延長,新知譯粹,第9卷第2期。
◎李澤瑩(2009)。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對移民的影響——基於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2013年第3屆應用社會科學院國際研討會。廣東:暨南大學。
◎李謀旺、徐坤隆(2001),申根資訊系統之探討與啟示,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
◎汪毓瑋(2001),移民問題之威脅,收錄於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一輯),台北市:國家安全局,頁75-101。
◎汪毓瑋(2002),非法移民問題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2,國家安全叢書。
◎汪毓瑋(2003),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汪毓瑋(2007),人口移動與移民控制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8期。
◎汪毓瑋(2008),台灣國境管理應有之面向與未來發展,發表於2008年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
◎汪毓瑋(2008),我國專技移民及投資移民之策略研究,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汪毓瑋(2008),國土安全之情報導向警務及台灣警務發展之思考方向,第二屆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28。
◎汪毓瑋(2008),情報導向警務運作與評估之探討,第四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67。
◎汪毓瑋(2009),社會安全之情治資訊分享網建構與台灣警務發展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1期,頁1-55。
◎汪毓瑋(2009),情報導向警務運作與評估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2期,頁177-217。
◎汪毓瑋(2009),移民政策發展之國家安全、法治、人權內涵之平衡思考─兼論處理人口販運應有之改善作為,2009年防制人口販運國際及兩岸學術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汪毓瑋(2010),移民政策之犯罪與安全思考及未來發展方向初探,2010年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14。
◎汪毓瑋(2010),移民與國境安全管理機制,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頁 169-186。
◎汪毓瑋(2011),國境執法之情報導向警務與運作, 2011年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30。
◎汪毓瑋(2011),強化我國吸引專技與投資移民應有作為之研究,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龜山),頁151-167。
◎汪毓瑋(2012),安全脈絡下之移民政策發展,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4。
◎汪毓瑋(2012),美國強化移民與國境管理之研究,2012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5-95。
◎汪毓瑋(2012),移民與國境管理,發表於2012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頁57-70。
◎汪毓瑋(2012),跨國境組織犯罪理論與執法實踐之研究總論,臺北:元照出版社。
◎汪毓瑋(2015),國土安全(上冊、下冊),修訂2版,臺北:元照出版社。
◎汪毓瑋(2015),整合性國境管理之實踐與問題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汪毓瑋主編(2016),國境執法,第3版,臺北:元照出版社。
◎辛炳隆、鄭津津、林淑慧(2014),我國婚姻移民勞動工作權益保障及促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頁165。
◎阮曉眉(2012)。功能分化社會的涵括與排除機制:以臺灣外籍新娘為例。社會分析4:1-43。
◎孟維德(2012)。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出版社。
◎孟維德(2014),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增訂新版),臺北:五南圖書。
◎孟維德(2014),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孟維德、黃翠紋(2011),女性新移民家庭暴力被害人警政系統服務之實施現況、困境與分析,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頁215-216。
◎林冠儀、游琇雅(2013),探討父權結構下之社會建構:以台灣新移民女性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第 41 期,頁76-77。
◎林盈君(2015)。當代臺灣婚姻移民現象與挑戰:論國家角色在準國民移民政策的方向。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4:63-91。
◎林盈君、陳明傳、王寬弘、黃文志、高佩珊、許義寶、柯雨瑞、蔡政杰、王智盛等合著(2016)。國土安全與移民政策(Homeland Security and Immigration Policy),臺北:獨立作家出版公司。
◎林茂昌(2008)。全球化趨勢下人口移動之研究─我國專技及投資移民政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外事員警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山(2011)。外國人歸化法制之探討--兼論大陸地區人民入臺居留之規定,臺灣法學雜誌,第6期,頁161-189。
◎林婉萍(2014)。美國與加拿大技術性移民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愛玲(2011),臺灣與澳洲高級專業人才移民政策之比較研究──全球化現象下專技移民之消長,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治斌(1996)。司法審查中之平等權:建構雙重基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6卷第1期,頁35-50。
◎邱子育(2014)。簡述澳洲的多元文化與移民經驗展示。博物館簡訊67期。2014年3月號。
◎邱曉蘋(2013)。新加坡、香港及臺灣外國勞動力移民政策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施念慧(2008),論我國之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與加拿大、德國、新加坡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舜耘、卓惠真(2006)。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其影響。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00期。
◎柯雨瑞(1996),外籍勞工在臺工作問題之探討--兼論就業服務法與外國人聘僱許可及管理辦法若干條文之修訂,中國勞工第949期,頁12-14。
◎柯雨瑞(1996),外籍勞工聘僱與管理,台北:三鋒出版社。
◎柯雨瑞(2003),入出國管理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8期。
◎柯雨瑞(2003),入出境管理理論之研究,發表於外事警察法制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主辦。
◎柯雨瑞(2004),2002年加拿大移民及難民保護法之探討---兼論對我國移民法制之啟示,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04),2002年加拿大移民及難民保護法對我國移民法制之啟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3期。
◎柯雨瑞(2004),我國移民管理機關之組織定位與未來發展--美國聯邦移民管理機關的啟示,警學叢刊第34卷第6期,頁161-184。
◎柯雨瑞(2009),論國境執法面臨之問題及未來可行之發展方向---以國際機場執法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2期,頁217-272。
◎柯雨瑞(2010),新加坡移民法之初探,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與移民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之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10),新加坡移民法之探討----兼論對我國移民法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4期,頁151-202。
◎柯雨瑞(2011),淺論加拿大安大略省外籍家庭幫傭薪資與工作時間之法制保障,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11),新加坡國境人流管理機制與具體作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6期,頁47-115。
◎柯雨瑞(2011),新加坡國境管理對策之初探----以人流管理為中心,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2011年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11)。淺論加拿大安大略省外籍家庭幫傭薪資與工作時間之法制保障,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12),從國際法探討驅逐出國相關之法規範,發表於2012年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國土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2012),臺灣入出國及移民法有關驅逐出國機制之現況、問題與未來可行之發展方向,初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柯雨瑞(2012),論加拿大安大略省外籍家事勞工薪資與工作時間之法制保障----對台灣之啟示,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2期,頁55-111。
◎柯雨瑞(2014)。非法移民防制對策之研究。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四期,103年5月。
◎柯雨瑞、李佳樺(2015),計分制技術移民政策之研究---以加拿大、紐西蘭與澳洲為核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24期。
◎柯雨瑞、孟維德、徐嘉助(2016),從移民融合政策指標(MIPEX)探討我國移民融合機制之現況、成效與未來可行之發展對策,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26期。
◎柯雨瑞、侯夙芳(2012),2010年聯合國國際法院Diallo驅逐出國案例之評析,發表於2012年中央警察大學2012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侯夙芳(2013),2004年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Ahani驅逐出國案例之研究,發表於2013年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
◎柯雨瑞、侯夙芳(2013),憲法逐條釋義與人權保障,初版增訂,桃園:自行出版。
◎柯雨瑞、侯夙芳(2015)。憲法逐條釋義與人權保障,增訂2版,桃園:自行出版。
◎柯雨瑞、曾琦(2006),加拿大對於外國人入出國管理救濟機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五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柯雨瑞、蔡政杰(2012)。從平等權論臺灣新住民配偶入籍及生活權益保障。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18:91-172。
◎柯雨瑞、蔡政杰(2015),從源頭安全管理觀點探討大陸地區人民來台的國境人流管理機制,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柯慶忠(2007),東協警察組織簡介,刑事雙月刊,第17期。
◎柳學智、熊櫻等著(2015)。技術移民制度比較。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洪玉儒(2006)。美國台灣移民政策的現狀(1980-2004),中興史學,第12期,頁153-196。
◎洪泉湖、盧瑞鍾、劉阿榮、李炳南、樊中原(2000),憲法新論,初版,臺北市:幼獅,頁1-370。
◎洪嘉仁、王士榮、張若霖、廖瓊樅(2011),憲法與立國精神,新北市:高立圖書公司。
◎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2012),2011年度各國人權報告(台灣部分)。
◎胡佛、沈清松、周陽山、石之瑜(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初版,臺北市:三民,頁1-642。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5),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mjit Kumar原著,初版七刷,台北:學富。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7。
◎夏曉鵑(2011),全球化下臺灣的移民/移工問題,收錄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2011),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2008)。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孫以凡(1996),外籍勞工法制與國際法上保障之研究,中華法學第6期。
◎孫健忠(2008),移工社會保障宣言及實施:國際經驗與我國現況的初探,社區發展,第123期。
◎徐旭輝(2011),破獲剝削外籍勞工案,移民月刊,第19期。
◎徐振雄(2008),憲法學導論,4版修訂,新北市:高立,頁1-388。
◎徐揮彥(2014)。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我國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適用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頁839-909。
◎徐嘉助(2015)。以移民整合政策指數分析臺灣與韓國之移民整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桃園。
◎徐榮崇(2002)。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臺灣移民。市師學報,第33期。
◎徐榮崇(2008),跨國的移置與鑲嵌-談加拿大臺灣僑民的移民動機與居住地選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 39 卷第2期,頁44-45。
◎徐慧怡(1997)。美國移民詐婚修正案之研究,中興法學,第42期,頁137-161。
◎徐學陶等編著(1991),新加坡外籍勞工制度考察報告,臺北:職業訓練局,頁3至頁55。
◎柴松林(2001),人權伸張與人權譜系的擴增,收錄於中國人權協會編,人權法典,初版,台北巿:遠流,頁III-V。
◎柴松林(2005)。婚姻移民及其衍生問題的解析,日新,第5期,頁162-173。
◎桃園縣政府(2009),外籍配偶服務專案報告,桃園縣政府九十八年度第二次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報告,頁4-5。
◎桑原昌宏(1991),產業國際化下外籍勞工問題對勞動關係之影響,就業與訓練,第9卷第1期,頁65至69。
◎秦德占(2010)。澳洲工黨多元文化政策及其意義。新視野,2010年第5期。
◎翁里(2001),國際移民法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
◎翁明賢(2003)。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臺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
◎翁萃芳(2010),解讀警察情境實務---保安警察,2010 治安與警政學術研討會。
◎翁燕菁(2013)。不歧視原則之經濟社會權利保障效力:歐洲人權公約當代課題。歐美研究,43(3):637-707。
◎財團法人臺灣綜合研究院(2006),人口結構變遷對經濟發展之影響,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馬福美(2008),我國移民法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在職進修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高佩珊(2015)。歐盟移民問題探討。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高佩珊(2016)。歐盟反恐機制分析與探討。2016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高佩珊主編(2016)。陳明傳、柯雨瑞、蔡政杰、王智盛、王寬弘、許義寶、黃文志、何招凡、高佩珊等合著(2016)。全球化下之國境執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立編譯館(2009),人權的概念與標準,臺北巿:國立編譯館,頁58-243。
◎崔衛國、汪建豐(2009),社會科學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之情(2012)。你的移民,我的國民。全球中央雜誌,2012年5月號。
◎張文貞(2013)。2012年憲法發展回顧,台大法學論叢,第42卷特刊,頁933-965。
◎張文貞(2013)。兩公約國際審查的困局:法務部作為秘書處的定位失當,臺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1期,頁141-150。
◎張文貞、呂尚雲(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1期,頁69-102。
◎張玉香、姜東明、劉德華(2007)。跨國移民與經濟全球化關係的機理分析。青島理工大學,第28卷第2期。
◎張亞中(2004)。移民與基本權利:移民政治參與權的提出,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頁67-90。
◎張亞中(2007)。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芳全(2014)。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秋生、孫紅雷(2006)。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洲技術型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對華人新移民的影響。世界民族,第6期。
◎張晉芬(2013)。全球化效果的侷限:臺灣民眾對接納跨國移民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52:131-167。
◎張素紅(2012),考察新加坡移民政策,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出國考察報告。
◎張淑中、姚中原(2012),台灣憲政改革-修憲理論、政治過程與制度影響,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添童(2010),台灣外籍勞工行蹤不明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張瑞源(2006),台灣外勞管理機制之探討---以高雄捷運泰勞事件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頁114-126。
◎張榮蘇、張秋生(2014)。20世紀後期美國與澳洲移民政策差異性的政治理論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6月第2期。
◎張靜文(2009)。我國專技移民政策及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曹顧齡(2010),人權大步走,落實兩公約,移民月刊,第2期。
◎梁添盛(2011),論我國警察任務規範之修正,警察法學10 期,1〜34 頁。
◎梁添盛(2011),論警察權限之強制手段與任意手段,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8 期,223〜260 頁。
◎梁添盛(2012),論警察權限法上之強制手段與任意手段,101年度警察執法專題研究年報,1〜44 頁。
◎梅可望、陳明傳、朱清池等合著(2008),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25-32。
◎梅可望、陳明傳、朱清池等合著(2008),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梅可望等人合著(2008),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梅秀庭(2014)。日本外國移民管理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日本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頁25-30。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章光明(2013),臺灣警政發展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13-114。
◎許世楷編(1995),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初版,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許育典(2006),憲法,初版,臺北市:元照。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陳玉書(2013),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二版,臺北:三民。
◎許家雋(2011),外籍漁工血汗值多少,法扶會訊第二十九期。
◎許書揚(2013),外籍人才政策彈性化---打造新臺灣競爭力,臺灣經濟論衡,第11卷第2期。
◎許義寶(2002),外國人居留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術研討會。
◎許義寶(2005),淺論聘僱外國人工作之雇主義務,警學叢刊36卷2期,頁1-18。
◎許義寶(2005),論驅逐出國處分之停止執行,警學叢刊35卷6期,頁273-288。
◎許義寶(2006),外國人之入國程序與限制之研究,法令月刊57卷11期,頁27-44。
◎許義寶(2007),外國人入出國與居留之研究—以我國法制為探討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義寶(2007),論外國人之居留資格與法定範圍,警察法學第6期,頁265-299。
◎許義寶(2008),禁止外國人出國之法定程序與事由之研究,收於變遷中的警察法與公法學,皮特涅教授七十歲祝壽論文集,五南,頁201-232。
◎許義寶(2009),日本永久居留權之取得及其衍生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7期,頁89-135。
◎許義寶(2009),外國人相關基本權利之初探,警察法第8期,頁81-127。
◎許義寶(2009),論新移民之基本權與其保障─以工作權與財產權為例,警學叢刊185期,頁113-134。
◎許義寶(2009)。論新移民之基本權與其保障—以工作權與財產權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40卷第1期,頁113-134。
◎許義寶(2010),入出國法制與家庭權保護,國境警察學報14期,第111-140頁。
◎許義寶(2010),我國移民政策與法制之初探,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與移民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之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學術研討會。
◎許義寶(2010),論人民之入出國及其規範,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40卷4期,頁3。
◎許義寶(2010),論禁止入國之規範--以反恐事由為例,國境警察學報13期,頁67-111 。
◎許義寶(2011),外國人合法居留期間相關法定義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15期,頁69-115。
◎許義寶(2011),論外國人之權益保護與行政救濟--以入出國與居留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16期,頁117-168。
◎許義寶(2012),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許義寶(2012),外國人之相關基本權利保障,收錄於許義寶著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初版1刷,台北:五南。
◎許義寶(2012),港澳居民在臺居留與定居相關問題之研究,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4。
◎許義寶(2012),論人民出國檢查之法規範與航空保安,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7 期,頁113-153。
◎許義寶(2012),論人民出境安全檢查與航空保安,發表於2012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
◎許義寶(2013),外國人作為基本權利主體相關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19期,頁19-61。
◎許義寶(2013),論外國人收容之相關法律問題--兼論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未來之修正,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0期,頁151-196。
◎許義寶(2014),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二版),五南。
◎許義寶(2014)。論移民的概念與其基本權利的保障。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2:175-219。
◎許義寶(2015),航空保安管理機關任務與職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許義寶(2015)。國際法與國內法對移民相關規範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3:139-179。
◎許義寶(2015)。移民人權保障之立法規範—以入出國及移民法為例。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許義寶(2016)。移民行政調查職權之研究。2016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許義寶等編著(2011),國境警察專業法規彙編,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許福生(2010),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台北:元照出版。
◎許德琳(2005),台灣外籍勞工問題之研究---以外籍勞工管理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慶雄、李明峻(1993),現代國際法入門,臺北:月旦出版社。
◎連橫(1985). 台灣通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第6版。
◎郭小沙(2004)。德國移民法評說,德國研究,第71期,頁14-19。
◎郭耀昌(2011)。臺灣新移民社會融合困境初探—一個課責的角度。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1:93-119。
◎章光明、黃啓賓(2003),現代警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陳子和(2004)。澳洲、紐西蘭移民業務考察報告。內政部公務出國報告。
◎陳自強(2002),民法講義(1)---契約之成立與生效,臺北:學林文化,頁175-180。
◎陳志柔、于德林(2005)。臺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10,:95-147。
◎陳志強(2010),全球化語境下的歐洲化移民治理困境,華東經濟管理,第24卷第10期。
◎陳志華(2012),中華民國憲法概要,修訂5版,臺北市:三民公司,頁1-383。
◎陳佩詩(2016)。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佩詩等編著(2011),警察專業英文,Professional Police English,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陳岳隆(2010),臺灣自動通關系統及生物特徵辨別技術,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0年國境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陳怡如(2005)。司法院大法官法律保留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兼評工作權相關釋憲案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頁123-148。
◎陳怡如(2010),台灣與德國移民政策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倩(2012),婚姻移民與子女親權酌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傳(1992),論社區警察之發展,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陳明傳(2007)。跨國(境)犯罪與跨國犯罪學之初探,收於第一屆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2014)。我國移民管理之政策與未來之發展。文官制度季刊6(2):35-63。
◎陳明傳(2015)。各國入出國管理系統之比較研究。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王寬弘、黃文志、高佩珊、許義寶、柯雨瑞等人(2016)。國土安全與移民政策:人權與安全的多元議題探析。臺北:獨立作家。
◎陳明傳、柯雨瑞、蔡政杰、王智盛、王寬弘、許義寶等人(2016)。全球化下之國境執法。臺北:五南。
◎陳明傳、高佩珊、許義寶、謝文忠、王寬弘、柯雨瑞等人(2016)。移民理論與移民行政(第1版)。臺北:五南。
◎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陳建榮(2004),中華民國憲法,華立圖書。
◎陳彥君(2009),跨國公司與國際勞動人權保障─管制類型的觀點,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福(1999)。我國入出境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碩士論文。
◎陳雪玉主編(2005)。澳洲移民教育及社區生活輔導實務考察報告。教育部公務出國報告。
◎陳菊(2001),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台灣外籍勞工政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逸芬(2016),澳洲技術移民政策之探討-兼論我國專技移民政策及法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1989)。憲法平等權之意義,理論與政策,第4卷第1期,頁46-57。
◎陳新民(199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臺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199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1999),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修訂3版,臺北市:三民,頁1-875。
◎陳新民(2005),憲法導論,5版,臺北市:新學林公司,頁1-466。
◎陳澤憲(2008),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批准與實施,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燕禎(2008)。臺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路。國家與社會4:43-99。
◎陳錦華譯(1999),國際法,臺北:五南公司。
◎陳靜慧(2002)。從平等權的觀點論大陸配偶在台灣地區之法律地位及其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8卷第2期,頁58-78。
◎喬瑞、牛楠(2009)。澳洲白澳政策的形成及影響。河西學報學報,第25卷第3期。
◎彭台臨(1995),瑞士的外籍勞動力引進與管理,就業與訓練。
◎彭晟(2011),移民政策(概要),臺北市:志光。
◎彭懷恩、韓培爾(2012)。社會研究方法Q&A。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曾文昌(1999),入出國及移民法釋論,台北:中正。
◎曾嬿芬(1998),居留權商品化:臺灣的商業移民市場,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37-67。
◎植憲(2011),憲法解題概念操作(下),6版,台北:高點文化公司。
◎植憲(2012),憲法必背釋字精研,7版2刷,台北:植憲公司。
◎植憲(2012),憲法解題概念操作(下),7版1刷,台北:植憲公司。
◎焦興鎧(2005),保障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權益國際基準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35期,頁147-180。
◎童振源(2003),兩岸經濟整合與臺灣的國家安全顧慮,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
◎費晟(2013)。澳洲淘金熱中華人移民的生產技藝及其影響。南方華裔研究雜誌,第六卷。
◎賀祥宏(2010),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高點公司。
◎黃文志(2002),赴加拿大出席國際警察首長協會第一O八屆年會暨執行委員會出國報告,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黃文志(2008),前進越南、眺望世界,刑事雙月刊。
◎黃文志(2015),情報導向之國際執法合作:我國警察聯絡官之經驗與實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秀端、林政楠(2014)。移民權利、移民管制與整合—入出國及移民法在立法院修法過程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3期,頁83-133。
◎黃坤祥(1994),我國外籍勞工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勞工之友第521期。
◎黃居正(2004),國籍與公民身分---一個跨領域的探索,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4期,(10月)。
◎黃居正(2005),國籍與效忠---從意識到規範的探索,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
◎黃居正(2011),諾特邦案:國籍的意義、得喪與承認,台灣法學,第185期。
◎黃炎東(2006),中華民國憲法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昭元(2008)。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頁253-284。
◎黃昭元(2012)。論差別影響歧視與差別對待歧視的關係--評美國最高法院Ricci v. DeStefano (2009)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11:1-63。
◎黃秋龍(2004),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展望與探索(新北市新店區),第2卷第4期,頁11-22。
◎黃秋龍(2006),國家安全報告與新安全觀,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
◎黃美美(2006),台灣外籍監護工問題與改進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英貴(2011),臺灣移民仲介業管制治理之政策網絡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黃紹祥(1994),我國外籍勞工管理實務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朝義(2013),刑事訴訟法,台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越欽等編著(1992),十四項重要工程得標業者聘僱海外補充勞工措施之追蹤調查與評估──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長期研究第一期計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
◎黃逸珊(2005),臺灣地區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7-48。
◎黃翠紋(2007),涉及暴力之家事事件調解現況及改進方向之研究--以試辦法院之推動狀況為中心,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十),頁97~138。
◎黃翠紋(2009),我國家事事件調解機制運作現況之比較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七三期,頁42-~62。
◎黃翠紋(2009),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調解家事事件現況與成效之研究,執法新知論衡第五卷二期,頁125-163。
◎黃翠紋(2009),調解委員調解能力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家庭暴力案件調解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十二)。
◎黃翠紋(2013),婦幼安全政策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265-267。
◎黃翠紋、周坤寶(2011),我國婚姻移民輔導之實施現況評估,警學叢刊(桃園),第42卷第3期,頁79。
◎黃翠紋、孟維德(2007),大陸籍女性婚姻移民者觸法行為影響因素及其輔導對策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專題研究報告,頁4。
◎黃翠紋、孟維德(2012),警察與犯罪預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慶堂(2008),專技移民與投資移民對我國經濟之影響,收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齡玉(2006),考察美國移民政策之現況,行政院考察報告。
◎楊日旭、鄧學良等編著(1991),高雄市外籍勞工問題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楊君仁(2009)。德國移民法制之變遷及其對我之借鏡,經社法制論叢,第44期,頁1-38。
◎楊君仁(2011),新移民的勞動-權利與法治,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秀玲(1989),外籍勞工如何引進臺灣﹖歐美各國作法介紹,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2卷第6期。
◎楊秀玲(1989),失衡的西德外籍勞工政策,國際經濟,第12卷第10期,頁71至75。
◎楊婉瑩(2012),我國婚姻移民政策措施之影響評估與因應對策,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楊智傑(2010),圖解憲法,2版1刷,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楊舒涵(2011)。歐盟非法移民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利(2011),人口問題,收錄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2011),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靜宜(2007)。外國專技人員來台工作政策與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翹楚(2009),我國移民制度之探討—以大陸地區配偶與外籍配偶為例,國境警察學報,第12期。
◎楊翹楚(2010)。全球化下我國移民人權之探討--以入出國及移民法規定為例,警學叢刊,第41卷第2期,頁219-236。
◎楊翹楚(2011)。全球化對我國移民制度之影響。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5期。
◎楊翹楚(2012),移民政策與法規,臺北:元照。
◎楊翹楚(2013),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第43卷第5期。
◎楊翹楚(2014),從全球移民下雙重國籍發展趨勢論臺灣地區之現況及未來發展,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經濟部(2006)。我國與主要國家在科技人才引進及管制上差異及影響專案報告。立法院第6局第3會期科技及資訊委員會議。
◎葉兆祺、張鋼富、林友文(2008)。當前澳洲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政策之分析。中等教育,伍拾玖卷,第二期。
◎葉宗鑫(2004),政府人流管理機制之考察與我國制度之省思,發表兩岸經貿研究中心族群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葉俊榮(2000),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詹中原(2016)。全球移民與人力資源管理-我國移民政策現況。發表於2016年安全研究與情報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公共安全學系暨研究所、刑事司法研究中心安全研究組主辦。中央警察大學。
◎詹寧斯(Robert Jennings)、瓦茨(Arthur Watts)修訂,王鐵崖、陳公綽、湯宗舜、周仁譯(1995),奧本海國際法,第1卷第1分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廖元豪(1996)。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Racial Affirmative Action)合憲性之研究--兼論平等原則之真義,東吳法律學報,第9卷第2期,頁1-44。
◎廖元豪(2004)。哪兒來的二等公民,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頁8-9。
◎廖元豪(2004)。海納百川或非我族類的國家圖像?--檢討民國九十二年的次等國民憲法實務,全國律師,第8卷第4期,頁28-47。
◎廖元豪(2004)。從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移民人權的法學研究亟待投入,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頁1-3。
◎廖元豪(2005)。實質平等,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頁38-41。
◎廖元豪(2006)。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臺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第44卷第3期,頁81-129。
◎廖元豪(2007)。外人做頭家?--外籍人士參政權之可能性,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頁6-7。
◎廖元豪(2007)。試用期的臺灣人?--承認次等公民的釋字六一八號解釋,全國律師,第11卷第5期,頁27-37。
◎廖元豪(2008),移民-基本人權的化外之民,月旦法學雜誌,第161期,頁83-104。
◎廖元豪(2008)。平等權:第一講 憲法平等權之意義,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頁48-58。
◎廖元豪(2008)。移民-基本人權的化外之民—檢視批判移民無人權的憲法論述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61 期,頁83-104。
◎廖元豪(2009)。平等權:第二講 大法官對平等權之審查基準,月旦法學教室,第76期,頁37-46。
◎廖元豪(2009)。平等權:第三講 從嚴審查概論,月旦法學教室,第79期,頁38-46。
◎廖元豪(2009)。次等移民的大陸配偶?,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頁10-11。
◎廖元豪(2010)。外人做頭家?—論外國人的公民權。政大法學評論113:245-306。
◎廖元豪(2010)。平等權的檢討與展望,月旦法學教室,第90期,頁28-36。
◎廖正宏(199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廖正宏(199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
◎廖其偉(2011),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鼎文書局。
◎廖福村(2007),犯罪預防,(臺北:警專)。
◎廖福特(2002)。實踐國際人權法典之方式--批准、加入或國內法化﹖,律師雜誌,第272期,頁36-51。
◎廖福特(2007),國際人權法:第一講,國際人權法典---普世人權範疇,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頁88-100。
◎廖福特(2007)。英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之探究,臺灣國際法季刊,第4卷第2期,頁207-241。
◎廖福特(2007)。國際人權法:第二講 最具普世性的三個人權條約:種族、婦女及兒童,月旦法學教室,第56期,頁56-69。
◎廖福特(2009)。批准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及制訂施行法之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頁223-229。
◎廖福特(2010)。法院應否及如何適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臺灣法學雜誌,第163期,頁45-65。
◎廖福特(2010)。國際人權條約內國法化與地方自治體,臺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2期,頁75-116。
◎監察院(2004)。我國移民政策與制度總體檢案調查報告。監察院公報第2584期。
◎監察院(2016)。我國潛藏科技人才流失與高等研發人力分布失衡,不利厚植國內產業研發能量等情案之報告。監察院105年7月14日105教調0017調查報告。
◎管中閔(2004),統計學—觀念與方法,第2版,台北:華泰出版社。
◎管歐著、林騰鷂修訂(2010),中華民國憲法論,修訂12版,臺北市:三民,頁1-406。
◎翟振武、明豔(2005),定義人口安全,人口研究,第29卷第3期。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2015)。2015年第6次臺灣歐盟論壇。臺北市: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賓靜蓀譯(1990)。日本移民小檔案,遠見雜誌,第50期,頁13。
◎趙守博(1992),談引進大陸勞工的前提與要件,中國勞工,第905期。
◎趙守博(1993),外籍勞工的引進及因應對策,勞工行政第57期。
◎趙明義(2003),當代國際法導論,初版,臺北巿:五南圖書公司,頁171-177。
◎趙秉志主編(1996),中國大陸特別刑法要論,台北:中庸出版社,初版。
◎趙海涵(2007),美國移民法案的現狀及其展望,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第1期,頁53-55。
◎劉世林(2006),911後我國國家安全的新思維--警察組織在國安體系中的角色,警學叢刊,第36卷第5期。。
◎劉兆榮、林麗香、林宗達、柳金財、梁文興、陳朝政、葉怡君、蔡志昇(2011),中華民國憲法綜論,新北市:晶典文化出版社。
◎劉有發(2009)。從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淺談澳洲國策的演變。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五期。2016年9月11日。
◎劉志山主編(2010),移民文化及其倫理價值,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家綾(2005),我國外籍勞工管理法制合憲性的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劉家綾(2007),外籍勞工在我國憲法上應享有的人權,就業安全,第6卷第1期,頁105-115。
◎劉珠利(2004),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05 期,頁48。
◎劉國福(2011)。技術移民法律制度研究:中國引進海外人才的法律透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劉國福、王輝耀主編(2012)。技術移民立法與引進海外人才。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劉進幅(2000),簽證,收錄於蔡庭榕編,警察百科全書(九)外事與國境警察,臺北:正中書局。
◎劉進福 (2007),人口流動與基本人權-從相關國際條約論起,中央警察大學第一屆國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劉進福(1991),中日兩國外國人居留管理之研究及其比較,中日關係研究會。
◎劉進福(1992),日本外人入出境管理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討會論文。
◎劉進福(1993),論我國外事警察之外國人管理──與日本比較研究,初版一刷,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劉進福(1994),日本外籍勞工管理中之研修制度,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外籍勞工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42頁。
◎劉進福(1997),外事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劉進福、吳修閤(2016)。外事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劉新强、孫連凱、臧停(2015)。非法移民類型的區分及辨識初探。天津法學,總第121期。
◎劉德勲(2008),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人員往來,兩岸交流二十年-變遷與挑戰,台北:名田出版社。
◎劉擇昌、黃俊能(2011),運用地理資訊系統與犯罪製圖提升警政執法效能之探究,執法新知論衡(Law Enforcement Review),第7卷第2期。
◎劉鐵錚,陳榮傳(1998),國際私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歐本漢(2002),國際法Q&A,初版,臺北巿: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潘淑滿(2008)。婚姻移民、公民身分與社會福利權。社區發展季刊122:136-158。
◎潮龍起(2007),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國主義理論,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
◎蔡文豪(2011),移民署查獲豆腐血汗工廠,移民月刊,第21期。
◎蔡令恬(2010),我國外籍家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蔡田木(2008),外籍人士在台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九期,頁165-192。
◎蔡百銓(2007),邁向人權國家,初版,臺北巿:前衛。
◎蔡宏進(2010)。人口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尚宏(2006),我國外籍勞工勞動人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蔡青龍、謝立功、曾嬿芬等(2004),移民政策白皮書,於2004年12月14日公布。
◎蔡茂寅(1999)。平等權,月旦法學雜誌,第46期,頁111-117。
◎蔡庭榕(1993),入出境安全檢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蔡庭榕(1998),參加國際機場港口警察首長協會第二十九年會會後報告,內政部出國考察報告。
◎蔡庭榕(1998),國境警察在亞太營運中心應有之角色與作為,警大月刊,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蔡庭榕(1999),加拿大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與遣返之研究,警大國境系研討會論文集,頁133-151。
◎蔡庭榕(1999),西方國家移民控制理論與作法,警學叢刊29卷4期。
◎蔡庭榕(2000),警察百科全書(9)外事與國境警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蔡庭榕、刁仁國(1998),論外國人人權 ─ 以一般外國人之入出境管理為中心,中國憲法協會,頁1-29。
◎蔡庭榕、刁仁國(1999),論外國人人權 ---以一般外國人之入出境管理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5卷1期。
◎蔡庭榕、刁仁國、簡建章、許義寶、蘇麗嬌、柯雨瑞(2000),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庭榕、李立宏(2005)。我國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之研究--與美、日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4期,頁215-263。
◎蔡庭榕、簡建章、許義寶(2007),論跨國婚姻仲介之問題與規範,國境警察學報8期,頁163-234。
◎蔡震榮(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蔡震榮(2008),自外籍配偶家庭基本權之保障論驅逐出國處分---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02581號判決,收錄於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暨移民研究中心第2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9-92。
◎蔡震榮(2008)。入出境管制與人民居住遷徙的自由,警察法學,第7期,頁73-120。
◎蔡震榮(2009),自外籍配偶家庭基本權之保障論驅逐出國處分---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2581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0卷第8期,頁21-37。
◎蔡震榮(2009)。論驅逐出國處分--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2581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0卷第8期,頁21-37。
◎蔡震榮(2012),國境管制與人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頁5-33。
◎蔡震榮(2012),國境管制與人權保障,收錄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社團法人台灣行政法學會,2012年國境管制/行政法上之舉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48。
◎蔡震榮(2012)。國境管制與人權保障,月旦法學,第204期,頁5-33。
◎鄧恩遠(2006)。國際勞務市場高技能人才需求狀況探析。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第22期。
◎鄭又平(2006),全球化與國際移民:國家安全角度的分析,發表於政府再造與憲政改革系列研討會-全球化之下的人權保障」,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鄭文竹(2012),警察職權行使之研究,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
◎鄭安玲、宋鎮照(2011),勞動移民政策之政經分析:臺新兩國之比較研究,稻江學報,第5卷第2期。
◎鄭津津(2003)。美國就業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應有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2卷第4期,頁132-205。
◎鄭津津(2008),我國外籍勞工人權保障問題之研究,月旦法學,第161期,頁67-82。
◎鄭津津(2011),外籍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監察院第四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論文集。
◎鄭普恩(2013)。建構多元文化的社會:澳洲的經驗。社聯政策報,2013年第15期。
◎鄭翔徽(2007)。外國專業人員移民我國策略選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餘國寧(2007),從國際法觀點析論我國外籍勞工之法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4-90。
◎黎熙元、陳惠雲、陳國賁(2012),流動與跨地域認同:香港內地專才移民的生活經驗,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3期,頁83-123。
◎盧映潔(2008),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出版,2008年。
◎盧倩儀(1999),從歐盟移民政策決策過程談自由派政府間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
◎盧倩儀(2006),政法學與移民理論,臺灣政治學刊第十卷第二期。
◎盧倩儀(2006)。全球化與歐盟非歐盟公民概念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28:1-37。
◎盧倩儀(2007),發展中的人類安全概念及其在歐盟非法移民問題上之適用,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4期。
◎蕭文龍(2009),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第二版):SPSS+LISREL,台北市:碁峰公司。
◎蕭博銘(2005),全球趨勢下對勞動人權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我國外籍勞工勞動人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銘慶(2012),美國設置國家情報總監對情報組織管理與工作執行的啟示,警學叢刊,第42卷第6期,頁135-158。
◎賴械壹、彭鏡琴、吳慧娟(2005),淺析外國人之基本權及其限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4期,頁157-189。
◎賴農惟(2012),憲法與立國精神,第(2)版第1刷,台北:千華書店。
◎薛雅惠(2012),東南亞新移民之原鄉文化,在林彩岫主編,多元文化教育: 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67-68。
◎薛鑑忠(2014)。外籍專業人士引進及聘僱審查機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14屆碩士論文。
◎謝立功、孟維德(2003),兩岸入出境管理法治之比較-兼論防杜偷渡之道,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謝立功、邱丞爗(2005),我國移民政策之前瞻規劃,中央警察大學我國入出國與移民法制之變革與挑戰研討會論文集。
◎謝立功、邱丞爗(2005),我國移民政策之檢討,國境警察學報,第4期。
◎謝立功、柯雨瑞(2006),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方向之探討----以外國人收容、救濟為核心,發表於2006年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國境執法與移民政策學術研討會。
◎謝立功、柯雨瑞(2007),試論外國人之收容及救濟法制,警學叢刊37卷4期,頁133至156。
◎謝立功、張先正、謝文忠、汪毓瑋、柯文麗(2015)。美國移民政策的發展。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出版。
◎謝立功、黃翠紋(2005),大陸與外籍配偶移民政策與法制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謝立功、楊金滿(2013)。強化移民適應與營造多元文化友善環境。公共治理季刊1(4):212-219。
◎謝立功等(2005),我國移民政策之前瞻規劃,我國入出國與移民法制之變革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謝立功等(2006),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面談機制之研究,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輔助研究報告。
◎謝瑞智(1996),中華民國憲法精義與立國精神,文笙書局。
◎謝瑞智(1999),憲法新論,臺北市:文笙書局。
◎謝瑞智(2005),憲法概要,文笙書局。
◎謝瑞智(2009),中華民國憲法,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
◎謝瑞智(2009),憲法概要,增訂13版,臺北市:文笙,頁1-309。
◎謝瑞智(2010),憲法概要,增訂14版,台北:文笙書局。
◎謝瑞智(2011),國際法概論,初版,臺北巿: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謝瑞智、謝世雄(2007),中華民國憲法精義與立國精神,台北市:文笙書局。
◎謝榮堂(2014)。人民服公職權利之保障與限制──釋字第618及715號解釋之比較,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頁16-22。
◎鍾起岱(1998),從政府再造來談政府管制的改革,臺灣經濟,第264期。
◎韓吉元(2015),我國婚姻移民法制之研究-以大陸配偶之差別待遇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簡吉照(2002),知識管理我國警察人力資源發展之新策略,警學叢刊,32卷5期,頁293-294。
◎藍玉春(2001),解析歐盟阿姆斯特丹條約,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
◎藍玉春(2004),歐盟尼斯條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
◎藍科正(2006)。台灣引進藍領和白領外國人政策的比較評析。全球化之下的人權保障與人才共享研討會。臺北:臺北大學。
◎顏佩如(2009)。澳洲新移民及其子女照顧服務政策規劃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
◎顏敏如(2012),移民署專勤隊角色定位之研究-以屏東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靜芬(2011),國際法,初版1刷,台北:五南,頁1-266。
◎譚偉恩(2006)。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電子版)。國際關係學報,22。
◎關宇(2011),移民人權(含Q&A與案例探討),臺北:學儒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蘆部信喜(1997),李鴻禧譯,憲法,臺北:月旦出版公司。
◎蘇秀義編著(1989),新加坡外籍勞工管理暨就業服務考察報告,臺北:職業訓練局,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叢書,頁10至51。
◎蘇景輝(2010),弱勢者人權與社會工作,初版,台北巿:巨流。
◎蘇瑞福(2009)。新加坡的移民,南洋資料譯叢,第173期,頁17-33。
◎蘇群恩(2013),移民署成立及其移民管制研究探討---以歷史角度探討我國境管沿革,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
◎蘇嘉宏(2007),增修中華民國憲法要義,5版,臺北市:台灣東華。
◎蘇麗嬌(2000),在台外國人工作及其相關權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文廣(1994),論我國外籍勞工之聘僱與管理,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術研討會論文。
◎龔明鑫(2005)。建構專技移民及投資移民適當環境之策略。21世紀臺灣新移民政策研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和臺灣人口學會。
◎龔顯宗、王儀君、楊雅惠(2010),移居-國家與族群,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回參考文獻〉〉

英文參考文獻:

◎Aldershot, David. Bonner. (2007). Executive Measures, Terrorism and National Security : Have the Rules of the Game Changed? Vermont : Ashgate.
◎Aleinikoff, Thomas. Alexander., Martin, David. A., Motomura, Hiroshi., & Fullerton, Maryellen. (2012).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Selected Statutes Regulations and Forms. U.S.: West.
◎Allison, Charles. R. Comp. (2012). Alien Enemies and Property Rights Under the Trading With Enemy Act. U.S.A.: Forgotten Books.
◎Andreas, Peter. (2009). Border Games: Policing the U.S.-Mexico Divide (Corn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Ankarlo, Darrell. (2010). Illegals: The Unacceptable Cost of America's Failure to Control Its Borders.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Apap, Joanna. (2002). The Rights of Immigrant Work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EU Public Policy Process and the Legal Status of Labor Immigrants from Maghreb Countries in the New Receiving States. New York : Springer.
◎Asekun, Olusegun. (2005). A Handbook for Aliens to Remain Legal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iana: Author House.
◎Balderrama, Francisco. E., & Rodríguez, Raymond. (2006). Decade of Betrayal : Mexican Repatriation in the 1930s. Albuquerque :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Banting, K., & Kymlicka, W. (2006).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 Recognition and Redistribution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bieri, William. A. (1998). Ethics of Citizenship: Immigration and Group Rights in German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artram, D., Poros, M., & Monforte, P. (2014). Key Concepts in Migr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auböck, R. (2002). Farewell to multiculturalism? Sharing values and identities in societies of immigr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Revue de l’integration et de la migration internationale, 3(1), pp.1-16.
◎Bausum, Ann. (2009). Denied, Detained, Deported : Stories From the Dark Side of American Immigration.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Geographic.
◎Benhabib, Seyla. (2004). The Rights of Others: Aliens, Residents, and Citizen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habib, Seyla. (2004). The Rights of Others: Aliens, Residents, and Citize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kman, Alexander. (2012). Deportation, Its Meaning and Menace: Last Message to the People of America. USA: Forgotten Books.
◎Berkowitz, Peter. (2005). Terrorism, Laws of War and the Constitution.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Besselink, L. F. M. (2006). Unequal Citizenship: Integration Measures and Eq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mmigration, Integration and Citizenship: The Nexus in the EU, Brussels at CEPS on 25 January 2006.
◎Bjerre, L., Helbling, M., Römer, F., & Zobel, M. (2015).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Immigration Polic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9(3), pp. 555-600.
◎Blake, Nicholas., & Hussain, Raza. (2003). Immigration Asylum and Human Righ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emraad, I., Korteweg, A., & Yurdakul, G. (2008).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ism, assimilation, and challenges to the nation-state. Sociology, 34(1), p. 153.
◎Bloemraad, Irene. (2006 ). Becoming a Citizen: Incorporating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oth, Daniel. (2006). Federalism on Ice: State and Local Enforcement of Federal Immigration Law. Michigan : Thomson Gale.
◎Borjas, G. J(1989)., Economic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3, No. 3.
◎Borjas, George. J. (Ed.).(2000).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sniak, Linda. (2008). The Citizen and the Alien: Dilemmas of Contemporary Membership.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swell, C. (2008). European Migration Policies in Flux: Changing Pattern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John Wiley & Sons.
◎Boswell, Richard. A. ( 2010).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Law.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Boucher, A., & Gest, J. (2014). Migration studies at a crossroads: A critique of immigration regime typologies. Migration Studies.
◎Bray, Ilona., & Lewis, Loida. Nicolas. (2012). How to Get a Green Card. California : Nolo.
◎Brettell, C. B., & Hollifield, J. F. (Eds.). (2014). Migration theory: 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 Routledge.
◎Brotherton, David. C., & Kretsedemas, Philip. (Eds.). (2008). Keeping Out the Oth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Toda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 R. (1992). 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 (Vol. 2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llock, Jane., Haddow, George., & Coppola, Damon. P. (2012). Introduction to Homeland Security : Principles of All-Hazards Risk Management . Massachusetts : Butterworth-Heinemann.
◎Burn, Jennifer. (2001). The Immigration Kit: a Practical Guide to Australia’s Immigration Law. Sydney: The Federation Press.
◎Butcher, Kristion. F., & Piehl, Anne. Morrison. (2000). The Role of Deportation in the Incarceration of Immigrations, pp351-383. In Borjas, George J.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lhoun, Frederick. S. (1982). Supreme Court Decision on Right to an Education: The Case of Illegal Alien Children, Plyler v. Doe. U.S.A.: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Cann, Steven. J. (2005). Administrative Law.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Carens, Joseph. H. (2010). Immigrants and the Right to Stay. Massachusetts : MIT Press.
◎Carrera, S. (2006). Towards an EU Framework on 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mmigration, Integration and Citizenship: The Nexus in the EU, Brussels at CEPS on 25 January 2006.
◎Casablanca, Maria. Isabel., & Bodin, Gloria. Roa. (2010). Immigration Law for Paralegals.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Castles, S. (2007). Will Labour Migration lead to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Kore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Human Resources Forum 2007, Seoul on 23-25 October 2007.
◎Castles, S., & Miller, M. J. (2009). The Age of Migration, 4th e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Palgrave Macmillan Limited.
◎Castles, S., de Haas, H., & Miller, M. J. (2014). The Age of Migration, 5th e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Chacon, Justin. Akers., & Davis, Mike. (2006). No One Is Illegal: Fighting Racism and State Violence on the U.S.-Mexico Border. Chicago: Haymarket Books.
◎Chan, Wendy., & Mirchandani, Kiran. (Eds.). (2002). Crimes of Colour : Racialization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Canada. Peterborough: Broadview Press.
◎Chesney-Lind, M. & L. Pasko(2013)., Girls, women, and crime(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pp.89-91.
◎Chin, M., Lee, J., Lee, S., Son, S., & Sung, M. (2014). Family policy in South Korea: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In M. Robila (Ed.), Handbook of family policies across the globe. New York: Springer, pp.305-318.
◎Cholewinski, Ryszard. I. (1997). Migrant Worker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Their Protection in Countries of Employme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 Aviva. (2007). They Take Our Jobs!: And 20 Other Myths about Immigr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Chun, K. O., & Yoon, K. I. (2013). MIPEX and Korea: Assessment and Lessons. OMNES, 4(2), pp. 27-58.
◎Clayton, Gina. (2010). Textbook on Immigration and Asylum Law.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yton, Richard., & Tomlinson, Hugh. (2000). The Law of Human Righ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ates, David., & Siavelis, Peter. (2009). Getting Immigration Right: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Dulles: Potomac Books Inc.
◎Cohen, Katherine. Benton. (2009). Borderline Americans : Racial Division and Labor War in the Arizona Borderlands.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 Steve. (2005). Deportation Is Freedom!: The Orwellian World of Immigration Controls. 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sley Pub.
◎Cole, David. (2005). Enemy Aliens: Double Standards And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New York: New Press.
◎Cole, David., & Dempsey, James. X. (2006). Terrorism and the Constitution: Sacrificing Civil Libertie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New Press.
◎Coleman, Nils. (2009). European Readmission Policy : Third Country Interests and Refugee Rights. Boston :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Collins, Donald. E. (1985). Native American Aliens: Disloyalty and the Renunciation of Citizenship by Japanese Americans During World War II.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Collyer, M.(2006). States of insecurity: Consequences of Saharan transit migration, Working Paper No. 31, UK: Centre on Migration Policy and Society (COMPAS), University of Oxford.
◎Cornelisse, Galina. (2010). Immigration Detention and Human Rights : Rethinking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Boston :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Council of Europe. (1997).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s of Integration.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Curry, Charles. Forrest. (2012). Alien Land Laws and Alien Rights. U.S.A.: BiblioLife.
◎Daniels, Roger. (2002). Coming to America: 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Davis, Howard. (2009). Human Rights Law : Direction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Jeffrey. (2008). Justice Across Borders: The Struggle for Human Rights in U.S. Court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wson, Frank. Griffith. (1971). I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 Tribunals and the Rights of Aliens. London: Eurospan.
◎De Haas, H., & Czaika, M.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igration policies: a conceptual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IMI/DEMIG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Oxfor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stitute.
◎De Haas, H., & Czaika, M. (2013). Measuring Migration Policies: Som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1(2), p.40.
◎DeConto, Jesse. James. (2011). Muddled Masses: the Immigration Detention System Treats Suspected Illegal Aliens Like Criminals but with Fewer Rights. USA: Reason Foundation.
◎Demissie, Fassil. (Ed.). (2010). African Diaspora and the Metropolis : Reading the African, Africa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experience. New York : Routledge.
◎Doomernik, Jeroen., & Jandl, Michael. (2008). Modes of Migr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Europe.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 R. M. (2012). Orderly and Humane: The Expulsion of the Germa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Dow, Mark. (2005). American Gulag: Inside U.S. Immigration Prisons.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rori, Israel. (2009). Foreign Workers in Israel : Global Perspectives. Albany : Suny Press.
◎Düvell, F. and Vollmer, B., Improving US and EU Immigration Systems’ Capacity for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Easton, D. (1967).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Wiley New York.
◎Edwards, Alice., & Ferstman, Carla. (Eds.). (2010). Human Security and Non-citizens : Law,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ermann, Antje. (2009). States Against Migrants: Deportation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gbersen, G. (2003). Spheres of integration: towards a differentiated and reflexive ethnic minority policy.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 pp. 59-76.
◎Entzinger, H. (1990). The lure of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4, pp. 54-73.
◎Entzinger, H., & Biezeveld, R. (2003). Benchmarking in Immigration Integration. Erasmus University of Rotterdam: European Research Centre on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Faragher, John. Mack. (2006). A Great and Noble Scheme: The Tragic Story of the Expulsion of the French Acadians from Their American Homelan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Favell, A. (2010). Integration nations: the nation-state and research on im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 In M. Martiniello & J. Rath (Eds.), Selected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mmigrant Incorporation (pp. 371).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Fekete, Liz. (2009). A Suitable Enemy: Racism, Migration and Islamophobia in Europe, New York: Pluto Press.
◎Fernandes, Deepa., & Zinn, Howard. (2007). Targeted: Homeland Security and the Business of Immigration.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Fisher, Anne. (1970). Exile of a Race; a History of the Forcible Removal and Imprisonment by the Army of the 115, 000 Citizens and Alien Japanese Who Were Living on the West. U.S.A.: F&T Publishers.
◎Foerstel, Herbert. N. (2008). The Patriot Act :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Connecticut : Greenwood Press.
◎Fox, Stephen. (2009). Homeland Insecurity: Aliens, Citizens and the Challenge to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in World War II. Bloomington: iuniverse.
◎Gale Reference Team. (2008). In Action by Foreign National under Torture Victim Protection Act against U.S. and its Officers for Removal Plaintiff from U.S. to Syria . U.S.A.: Transnational Law Associates.
◎Gania, Edwin. T. (2006). U.S. Immigration : Step by Step. Illinois : Sphinx Pub.
◎Garcia, Michael. John. (2010). Immigration: Terrorist Grounds for Exclusion and Removal of Aliens. U.S.A : BiblioGov.
◎Geddes, A., Niessen, J., Balch, A., Bullen, C., & Peiro, M. J. (2005). European Civic Citizenship and Social Inclusion Index 2004. Brussels: British Council Brussel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of U.S.A. (2011). Illegal Aliens: Opportunities Exist to Improve the Expedited Removal Process: Report to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U.S.A : Books LLC.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of United States. (2005).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Better Data and Controls Are Needed to Assure Consistency with the Supreme Court Decision on Long-Term Alien Detention---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Reports & Testimony. USA: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of United States. (2012).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Better Data and Controls Are Needed to Assure Consistency with the Supreme Court Decision on Long-Term Alien Detention---Report to Congressional Requesters. USA: Books LLC.
◎Genova, Nicholas. (2005). Working the Boundaries: Race, Space, and Illegality in Mexican Chicago.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Genova, Nicholas., & Peutz, Nathalie. (Eds.). (2010). The Deportation Regime : Sovereignty, Space, and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North Carolina : Duke University Press.
◎Gest, J., Boucher, A., Challen, S., Burgoon, B., Thielemann, E., Beine, M., Hiscox, M. (2014). Measuring and Comparing Immigration, Asylum and Naturalization Policies Across Countri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Global Policy, 5(3), pp. 261-274.
◎Ghosh, Bimal. (1998). Huddled Masses and Uncertain Shores: Insights into Irregular Migration. New York: Springer.
◎Gibney, Mark. (2010). Global Refugee Crisis : a Reference Handbook. California : ABC-CLIO.
◎Givens, T. E. (2007). Immigrant Integration in Europe: Empirical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0(1), pp. 67-83.
◎Gleeson, Shannon. (2012). Conflicting Commitments: The Politics of Enforcing Immigrant Worker Rights in San Jose and Houston. U.S.A.: ILR Press.
◎Golash-Boza,Tanya. Maria. (2012).Due Process Denied: Detentions and Deport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ming 21st Century Social Issues). New York :Routledge.
◎Golash-Boza,Tanya. Maria. (2012).Immigration Nation: Raids, Detentions, and Deportations in Post-9/11 America. Colorado :Paradigm Pub.
◎Goldberg, Danny., Goldberg, Victor., Greenwald, Robert., & Garofalo, Janeane. (2003). It's a Free Country: Personal Freedom in America After September 11. New York: Nation Books.
◎Goodman, S. W. (2010).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ion's sake? Identifying, categorising and comparing civic integration policie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6(5), pp. 753-772.
◎Government of U.S.A. (2011).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ICE Could Improve Controls to Help Guide Alien Removal Decision Making---Report to Congressional Requesters. U.S.A.: Books LLC.
◎Grose, Howard. Benjamin. (2008). Aliens or Americans? USA: BiblioBazaar.
◎Grussendorf, Paul., & Oh, Hyang. Suk. (2012). My Trials: Inside America's Deportation Factories. USA: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Guild, Elspeth. (2004). Legal El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EU Citizenship and Migration Law.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Gutiérrez, David. D., & Hondagneu-Sotelo, Pierrette. (Eds.). (2009). Nation and Migration : Past and Future. Baltimore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fetz, Jonathan. (2011). Habeas Corpus after 9/11: Confronting America's New Global Detention System. New York: NYU Press.
◎Hamby, S.( 2014 )., Battered women’s protective strategies (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4-39.
◎Hammar, T. (1985). European immigration policy: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mmar, Tomas. (1990).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 State: Aliens, Denizens, and Citizens in a World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U.K.: Gower.
◎Hardy, Colleen. E. (2009). The Detention of Unlawful Enemy Combatants During the War on Terror. USA: LFB Scholarly Publishing.
◎Heckmann, F., Lederer, H., & Worbs, S. (2001).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towards second generation migrant youth in a comparative European perspective--- EFFNATIS Final Report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iversity of Bamberg: european forum for migration studies.
◎Helbling, M. (2011). Validating citizenship indi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PR General conference, Reykjavik, September.
◎Henry, Zig. Layton. (1990).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n Western Europe. California: Sage.
◎Hernandez, Kelly. Lytle. (2010). Migra!: A History of the U.S. Border Patrol (American Crossroad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ggins, Imelda. (Ed.). (2004). Migration and Asylum Law and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 FIDE 2004 National Report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ng, Bill. Ong. (2004). Defining America Through Immigration Poli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Hofinger, C. (1997). An index to measure legal integration. In Council of Europe (Ed.),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s of Integration (pp. 29-37).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Holbrook, Ames. (2007). The Deporter : One Agent's Struggle Against the U.S. Government's Refusal to Expel Criminal Aliens. New York : Sentinel.
◎Howard, M. M. (2009).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in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ddleston, T. (2008). From principles to policies: Creating an evidence base for 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gration management. European Governance of Migration, p. 32.
◎Huddleston, T., Niessen, J., Citron, L., Geddes, A., & Jacobs, D. (2007). 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y Index. Brussels: British Council and Migration Policy Group.
◎Huddleston, T., Niessen, J., Ni Chaoimh, E., & White, E. (2011). 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y Index III. Brussels: British Council and Migration Policy Group.
◎Hull, Elizabeth. (1985). Without Justice For All: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of Aliens.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2004).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Y: Simon & Schuster.
◎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1982), Ten Years of Activities -1971-1981 . Washington : IACH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0).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0,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1).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1,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2).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2,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3).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3: Managing Migr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for People on the Move,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4).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4,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5).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5: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6).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6,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7).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7,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8).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8,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9).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9,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0).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 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1).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1,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2).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2, UN: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3).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3, UN: Geneva.
◎Iranzo, Susana., & Peri, Giovanni. (2011). Migration and Trad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 Theory with an Application to Eastern-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 Indio : Robert Langhorst & Company Booksellers.
◎Janeiro, Rio. (2001). The Human Rights of Aliens un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New York : Springer.
◎Janis, Eark. W., Kay, Richard. S., & Bradley, Anthony. W. (2008).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sper, Margaret. C. (2008). The Law of Immigration. New York : Oceana.
◎Johnson, Kevin. R. (2004). The Huddled Masses Myth: Immigration and Civil Right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Kevin. R. et al.(2009). Understanding Immigration Law. New Jersey : Lexis Nexis.
◎Joppke, C., & Seidle, F. L. (Eds.). (2012). Immigrant Integration in Federal Countries (Vol. 2).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MQUP.
◎Kahn, Robert. S. (1996). Other People's Blood: U.S. Immigration Prisons In The Reagan Decade. USA: Westview Press.
◎Kalir, Barak. (2010). Latino Migrants in the Jewish State : Undocumented Lives in Israel.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amto, Maurice. (2006). Second Report on the Expulsion of Aliens (A/CN.4/573). Geneva : 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mto, Maurice. (2007). Third Report on the Expulsion of Aliens(A/CN. 4/581). Geneva: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mto, Maurice. (2009). Expulsion of Aliens---Draft Articles on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Rights of Persons Who Have Been or Are Being Expelled, as Restructured by the Special Rapporteur, Mr Maurice Kamto, in the Light of the Plenary Debate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Sixty-First Session(A/CN. 4/617). Geneva: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mto, Maurice. (2009). Fifth Report on the Expulsion of Aliens(A/CN. 4/611). Geneva: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mto, Maurice. (2010). Six Report on the Expulsion of Aliens (A/CN. 4/625). Geneva: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mto, Maurice. (2011). Seventh Report on the Expulsion of Aliens (A/CN. 4/625). Geneva: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Kansas, Sidney. (1940). U.S. Immigration, Exclusion, Deportation, and Citizen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ew York:Matthew Bender Co.
◎Kanstroom, Daniel. (2007). Deportation Nation : Outsiders in American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nstroom, Daniel. (2010). Deportation Nation: Outsiders in American Histor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nstroom,Daniel.(2012). Aftermath: Deportation Law and the New American Diaspor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rmi, Ghada., & Cotran, Eugene. (Eds.).(1999). The Palestinian Exodus, 1948-1998. Reading : Ithaca Press.
◎Kelly, Tobias. (2011). This Side of Silence: Human Rights, Tortur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ruelty. Pennsylvan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Kershaw, Roger., & Pearsall, Mark. (2004). Immigrants and Aliens: A Guide to Sources on UK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Surrey: UK National Archives.
◎King, Nancy. J., & Hoffmann, Joseph. L. (2011). Hab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ses, Abuses, and the Future of the Great Wri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opmans, R., Michalowski, I., & Waibel, S. (2012). Citizenship Rights for Immigrants: National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Cross-National Convergence in Western Europe, 1980–2008.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4), pp.1202-1245.
◎Koopmans, R., Statham, P., Giugni, M., & Passy, F. (2005). Contested Citizenship: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Europe (Vol. 25).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Koser, K., & Salt, J. (1997). The geography of highly skille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3(4), pp285-303.
◎Larkin, Larae. (1997). The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Detention and Interment of Aliens and Minorities in the Interest of National Security. USA: Edwin Mellen.
◎Laufer, Peter. (2004). Wetback Nation : the Case for Opening the Mexican-American Border. Chicago : Ivan R. Dee.
◎Law, Anna. O. (2011). The Immigration Battle in American Cour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 E. S(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 3, No. 1.
◎Lee, J. (2013). Migr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 brief review of the Second Basic Plan for Immigration Policy. Migration Policy Practice, 3, 22, pp. 2013-2017.
◎Lee, M. K. (201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Republic of Korea: Social Change and School Education. In H. Park & K.-k. Kim (Eds.), Korean Education in Chang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texts. Dordrech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p. 173-189.
◎Legomsky, Stephen. H. (1999). The Detention of Aliens: Theories, Rules, and Discretion. Washington :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Legomsky, Stephen. H. (2005), Immigration and Refugee Law and Policy.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Letsas, George. (2008). A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A. (2005). The Regularisation of Unauthorized Migrants: Literature Survey and Country Case Studies, COMPAS, UK: University of Oxford.
◎Lewis, Mary. Dewhurst. (2007). The Boundaries of the Republic: Migrant Rights and the Limits of Universalism in France, 1918-194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of U.S.A. (2003). Clear Law Enforcement for Criminal Alien Removal Act of 2003: Clear Act---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mmigration, Border Security, and Claims. U.S.A: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Lillich, Richard. B. (1985). The Human Rights of Aliens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U.S.A.: William S Hein & Co.
◎Lin, Ying-Chun. (2007). Globalization and Sex Trafficking: Changes in Trafficking for Sex Exploitation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lavery: Unfinished Business. Hull: Hull University.
◎Lin, Ying-Chun. (2010). Sex Trafficked Women in Taiwan: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fficking Process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PhD thesis. UK: Newcastle University.
◎Lin, Ying-Chun., & Ku, Yeun-Wen. (2009). Gender Inequal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an Example of Sex Trafficking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6th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Welfare Restructuring in East and West.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Lindall, Taylor. M. (2011). Border Security and the Removal of Illegal Aliens (Terrorism, Hot Spots and Conflict-Related Issu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Lowell, B. L. (2002).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labour.
◎Lowell, B. L., & Batalova, J. (2005).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workers: methodological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In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5 Annual Meeting Program.
◎Loyd, Jenna. M., Mitchelson, Matt., & Burridge, Andrew. (2012). Beyond Walls and Cages: Prisons, Borders, and Global Crisis (Geographies of Justic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Luibheid, Eithne. (2002). Entry Denied: Controlling Sexuality at The Border. Minnesota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quardt, Marie. Friedmann., Steigenga, Timothy. J., Williams, Philip. J., & Vasquez, Manuel. A. (2011). Living Illegal: The Human Face of Unauthorized Immigration. New York: New Press.
◎Martin, P. L. (2004).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tinuing Immigration Debate. Controlling Immigration – A Global Perspective. Ed. Wayne A.Cornelius., et al.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Martinez, Grant. (2011). Indefinite Detention of Immigrant Information: Federal and State Overreach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8 C.F.R. (section) 236.6.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McDonald, William. F. (2009). Immigration, Crime and Justice. Bingley : JAI Press.
◎Meyers, E. (2004).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Policy: A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NY:PALGRAVE MACMILLAN.
◎MIPEX (2015). 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y Index. Retrieved fromhttp://www.mipex.eu/.
◎Moloney,Deirdre. M.(2012).National Insecurities: Immigrants and U.S. Deportation Policy since 1882. North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Nagy, S. R. (2009). Migr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state integration policies in Japan and Korea.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Review, 1, pp. 1-19.
◎Nash, K.(2000). Contemporary Polilical Sociology.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 Inc.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2011). Growing Global Mig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evins, Joseph. (2001). Operation Gatekeeper: The Rise of the 'Illegal Alie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U.S.-Mexico Boundary. New York: Routledge.
◎Newman, Lori. (2006). What Rights Should Illegal Immigrants Have? U.S.A.: Greenhaven.
◎Ngai, Mae. M. (2004). Impossible Subjects :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gai, Mae. M. (2005). Impossible Subjects: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iessen, J. (2006). Immigration, Citizenship and the Benchmarking of Integration in the EU.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mmigration, Integration and Citizenship: The Nexus in the EU, Brussels at CEPS on 25 January 2006.
◎Niessen, J. (2013). The MIPEX Assessment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s Im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ies. OMNES, 4(2), pp. 1-26.
◎Niessen, J., & Huddleston, T. (2007). Setting up a system of benchmarking to measure the success of integration policies in Europe. EU: European Parliament.
◎Niessen, J., & Huddleston, T. (Eds.). (2009). Legal Framework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ird-Country National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Oeppen, Ceri. (2010). Hopes, Needs, Rights & Laws: How Do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Manag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U.S.A.: Crabtree.
◎Olszewski, Laura. Michalec. (2012). Expansion of 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s Criminal Alien Program in the War on Terror. California: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4),Canberra Manual,p.43。
◎Ovey, Clare., & White, Robin. Jacobs. (2002).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 John. S.W., & Park, Edward. J.W. (2005). Probationary Americans :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Shaping of Asian American Communities. New York : Routledge.
◎Passel, Jeffrey S. & Cohn, D’Vera. (2010). U.S. Unauthorized Immigration Flows Are Down Sharply Since Mid-Decade, NW: Pew Research Center, pp 1-3.
◎Pecoud, Antoine., & Guchteneire, P. F. A. (2007). Migration Without Borders: Essays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People. USA: Berghahn Books.
◎Penninx, R. (2005).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The new demographic regime: Population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ponses, pp. 137-152.
◎Pratt, Anna. (2006). Securing Borders: Detention and Deportation in Canada.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ton, William. (1994). Aliens and Dissenters: Federal Suppression of Radicals, 1903-1933.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ublius, John. (2008). How To Report Immigration Violations. USA: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Qureshi, Asim. (2010). Rules of the Game: Detention, Deportation, Disappeara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zin, A., & Sadka, E. (1999). Migration and pension with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4(1), pp141-150.
◎Recht, Charles. ( 2012). American Deportation and Exclusion Laws: A Report. USA: Forgotten Books.
◎Redpath, J.(2007). Bi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R. Cholewinski, R. Perruchoud and E. MacDonald (Ed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Law: Developing Paradigms and Key Challenges, The Hague :Asser Press, pp427-445.
◎Reitz, J. G. (2004).Canada: Immigr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the Transition to a Knowledge Economy. Controlling Immigration – A Global Perspective. Ed. Wayne A.Cornelius., et al.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Renzetti, C(2009)., “Economic stress and domestic violence,” Harrisburg, PA: VAWnet: National Online Resource Center on Domestic Violence, pp. 77-80.
◎Roberts, Barbara. (1988). Whence They Came : Deportation from Canada, 1900-1935. Ottawa :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Roth, A. J. (1999). The Research Paper – Process, Form, and Content. Boston: Thomson Wadsworth.
◎Rudiger, A., & Spencer, S. (2003).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ies: policies to combat discrimin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Immigration organiz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OECD.
◎Sarat, Austin., Douglas, Lawrence., & Umphrey, Martha. (2010). Law and the Stranger. California: Stanford Law Books.
◎Scaros, Constantinos. E. (2007). Learning about Immigration Law. New York :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Senate of Congress of United States. (2010). To Amend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to Facilitate the Apprehension, Detention, and Deportation of Criminal Aliens, and for Other Purposes. USA: BiblioGov.
◎Senate of Congress of United States. (2011). Establish Office of Children's Services Within Dept. of Justice to Coordinate Government Actions Involving Unaccompanied Alien Children. USA: BiblioGov.
◎Senate of Congress of United States. (2011). Strengthening Interior Enforcement: Deport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Joint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mmigration, Border Security. USA: Books LLC.
◎Seol, D. H. (2014). Immigration Policies in South Korea: On the Focus of Immigration Requirement and Incorporation to Korean Society. In W. Hofmeister, P. Rueppel, Y. Pascouau, & A. Frontini (Eds.),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Comm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from Europe and Asia (1 ed), Singapore: Konrad Adenauer Stiftung, pp. 73-98.
◎Sheikh, Iram. (2008). Racializing, Criminalizing, and Silencing 9/11 Deportees, pp81-107, in the Brotherton, David. C., & Kretsedemas, Philip. (Eds.). Keeping Out the Other---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Toda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eikh, Irum. (2008). Racializing, Criminalizing, and Silencing 9/11 Deportees, pp 81-102, in Brotherton, David. C., & Kretsedemas, Phiclip. (Eds.). Keeping Out the Oth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Toda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iekh,Irum. ( 2011).Detained without Cause: Muslims' Stories of Detention and Deportation in America after 9/11 (Palgrave Studies in Oral History).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Shklyar, A. N. (2012). High-skilled comes, high-skilled leaves: Needs and interests of high-skilled immigrants in Malmö and Lund.
◎Singapore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2009). ICA annual report 2009, p65-70.
◎Siskin, Alison. (2012). Immigration-Related Detention: Current Legislative Issues. USA: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Sparke, Matthew. (2006). A Neoliberal Nexus: Citizenship,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the Border. Political Geograph, 25(2), pp151-180.
◎Spencer, S. (2011). Policy primer: integration. Migration Observatory.
◎Stana, Richard. M., & Blume, James. M. (2000). Illegal Aliens: Opportunities Exist to Improve the Expedited Removal Process . U.S.A.: Diane Pub Co.
◎Steiner, Josephine., Woods, Lorna., & Twigg-Flesner, Christian. (2007). EU Law.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in, Carol. M. (2007). Debating Immigr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choupitoulas, Claiborne. (2010). The Deportation Officer Handbook . USA: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of United States. (2012). 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dentification of Criminal Aliens in Federal and State Custody Eligible for Removal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S.A.: Books LLC.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of Congress of United States. (2010). To Strengthen Procedures Regarding Detention and Removal of Aliens.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of Congress of U.S.A. (2011). Alien Gang Removal Act of 2005 by Subcommittee on Immigration, Border Security, and Claims . U.S.A: Ulan Press.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0). Solving the OTM Undocumented Alien Problem: Expedited Removal for Apprehensions Along the U.S. Border.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0). To Amend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to Permit Certain Long-Term Permanent Resident Aliens to Seek Cancellation of Removal under Such Act, and for Other Purposes.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0). To Permit Certain Long-Term Permanent Resident Aliens to Seek Cancellation of Removal or Waiver of Inadmissibility under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and for Other Purposes.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1). Alien Removals Under Operation Predator: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mmigration, Border Security. U.S.A.: Books LLC.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1). To Amend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to Adjust the Status of Aliens with Ties to the U.S. to That of an Alien Lawfully Admitted to Permanent---Affecting Removal of Aliens from the U.S.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1). To Amend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to Bar the Admission, and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lien Terrorists and Their Supporters and Drug Traffickers, and Other Illegal Aliens. U.S.A.: BiblioGov.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Congress of U.S.A. (2012). Solving the OTM Undocumented Alien Problem: Expedited Removal for Apprehensions along the U.S. Border: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conomic. U.S.A.: Books LLC.
◎The Inspector General of Justic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3). The September 11 Detainees: A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Aliens Held on Immigration Charg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ptember 11 . USA: William S Hein & Co .
◎The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Undocumented Migrants (PICUM)(2013). PICUM Submission to the UN Committee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Day of General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migration statistics for treaty reporting and migration policies, UN: Geneva, p1.
◎The Senate of Congress of U.S.A. (2010). An Act to Restore the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s Authority to Detain Dangerous Aliens, to Ensure the Removal of Deportable Criminal Aliens, and Combat Alien Gang Crime. U.S.A.: BiblioGov.
◎The Senate of Congress of U.S.A. (2010). To Authorize the Cancellation of Removal and Adjustment of Status of Certain Alien Students Who Are Long-Term United States Residents. U.S.A.: BiblioGov.
◎Tiburcio, Carmen. (2001). The Human Rights of Aliens un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New York : Springer.
◎Tichenor, Daniel. J. (2002). Dividing Lines: The Politics of Immigration Control in America (Princeton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s).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ynbee, Arnold. Joseph. (2010). The Belgian Deportations. USA: Nabu Press.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Office of Field Operations(2010). CBP Private Air APIS Guide. Version 2.0.
◎Uehling, Greta. Lynn. (2004). Beyond Memory : the Crimean Tatars' Deportation and Return.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 and Crime(2010). Smuggling of Migrants :A Global Review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Recent Publications, pp6-12.
◎United Nations(2004). Combating Human Trafficking in Asia: A Resource Guide to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Legal Instruments, Political Commitments and Recommended Practices, United Nations.
◎Varsanyi, Monica. (Ed.). (2010). Taking Local Control: Immigration Policy Activism in U.S. Cities and States.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rachnas, John., Boyd, Kim., Bagaric, Mirko., & Dimopoulos, Penny. (2008). Migration and Refugee La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ustral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drauch, H., & Hofinger, C. (1997). An index to measure the legal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3(2), pp. 271-285.
◎Walters, William. (2010). Deportation, Expul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ce of Aliens, pp83-94, in the Nicholas De Genova & Nathalie Peutz (Eds.). The Deportation Regime---Sovereignty, Space,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U.S.A.: Duke University Press.
◎Weissbrodt, David. (2005). Immigration Law and Procedure in a Nutshell. Minnesota : Thomson/West.
◎Weissbrodt, David. S. (2008). The Human Rights of Non-Citize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brodt, David., & Danielson, Laura. (2005). Immigration Law and Procedure. U.S.: Thomson West.
◎Welch, Michael. (2002). Detained: Immigration Laws and the Expanding I.N.S. Jail Complex.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Welch, Michael. (2005). Quiet Constructions in the War on Terror: Subjecting Asylum Seekers to Unnecessary Detention. USA: Thomson Gale.
◎Wheeler, Rachel. Sabates., & Feldman, Rayah. (2011). 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Claiming Social Rights Beyond Border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Wilborn, Derrick. R. (2006). USCS Court Rules: 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nited States Tax Court, Military Courts, Rail Reorganization Court, Veterans Claims Court, Alien Terrorist Removal Court,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 New Jersey: LexisNexis.
◎Wilsher, Daniel. (2011). Immigration Detention: Law, History, Politics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thington, Andy. ( 2007). The Guantanamo Files: The Stories of the 774 Detainees in America's Illegal Prison . Ann Arbor: Pluto Press.
◎Yates, Megan. A. (2011). Immigrants and Illegal Aliens: Removal, Deterrence and Detention Issues (America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Issu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 Inc.

。。。。。。。。。。。。。。。。。。。。。。回參考文獻〉〉

網路參考文獻: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2016), Skilled Independent visa (subclass 189), Retrieved fromhttps://www.border.gov.au/Trav/Visa-1/189-.
◎Bernitz, H. (2013). Access to Electoral Rights Sweden. EUDO Citizenship Observatory: Florence, Italy. Retrieved fromhttp://eudo-citizenship.eu.
◎Bosswick, W., & Heckmann, F. (2006).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Contribu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authorities. Retrieved fromhttp://www.cities-localgovernments.org/committees/fccd/Upload/ library/integrationofmigrantscontributionoflocalandregionalauthorities_en.pdf.
◎Ersboll, E. (2013). Access to Electoral Rights Denmark. EUDO Citizenship Observatory: Florence, Italy. Retrieved fromhttp://eudo-citizenship.eu.
◎Immigration Policy Commission. (2012). The 2nd Basic Plan for Immigration Policy (2013~2017). Korea: Korea Immigration Service, Retrieved fromhttp://www.immigration.go.kr/HP/ COM/bbs_03/ShowData.do.
◎IOM. (2010). Compendium of 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trieved 2016/06/03, fromhttp://www.iom.int/jahia/webdav/shared/shared/mainsite/activities/facilitating/mi_ compendium_ver_feb2010.pdf.
◎Johannesson, G. T., Petursson, G. T., & Bjornsson. T. (2013). Country Report: Iceland. EUDO Citizenship Observatory: Florence, Italy. Retrieved fromhttp://eudo-citizenship.eu.
◎Ministry of Integration and Gender Equality (2009). Swedish integration policy.http://www.government.se/contentassets/b055a941e7a247348f1acf6ade2fd876/swedish-integration-policy-fact-sheet-in-english.
◎Salo, Sanna (2013). Access to Electoral Rights Finland. EUDO Citizenship Observatory: Florence, Italy. Retrieved fromhttp://eudo-citizenship.eu.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3),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4),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5),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6),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7),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8),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09),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0),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1),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2),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3),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4),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5),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S-Link電子六法全書(2016),完整六法,https://www.6laws.net/
◎The Constitution of Finland (1999). Retrieved fromhttp://www.finlex.fi/en/laki/kaannokset/1999/en19990731.pdf.
◎Wiki (2016). Election in Norway. Retrieved from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ions_in_Norway.
◎Wiki (2016). Election in Sweden. Retrieved fromhttp://en.m.wikipedia.org/wiki/Elections_in_Sweden.
◎中時電子報(2015),社論-剝極而復 台灣新思維的新契機,2015年08月08日,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20150808000507-260109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104年5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為736萬4千人,本月薪資平均為43,845元,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7889&ctNode=527&mp=4
◎內政部(2015),縣市外裔、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15年12月10日瀏覽,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ris.gov.tw/346
◎內政部(2016)。國籍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http://www.moi.gov.tw/files/Act_file/% E8%A1%8C%E6%94%BF%E9%99%A2%E5%9C%8B%E7%B1%8D%E6%B3%95%E9%83%A8%E5%88%86%E6%A2%9D%E6%96%87%E4%BF%AE%E6%AD%A3%E8%8D%89%E6%A1%88_1.pdf)。
◎內政部移民署(2015),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人數,2015年11月25日瀏覽,內政部移民署網站: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29699&CtUnit=16434&BaseDSD=7&mp=1
◎內政部移民署(2016)。組織架構,Retrieved from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 xItem=1311448&CtNode=36470&mp=1
◎方維保、曾豔(2005),文明衝突中的身份追認—論嚴歌苓的小說創作,2015年5月9日瀏覽,中國安徽師範大學,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China/fang-wei-bao/ fang-wei-bao_02.htm。
◎何曜琛(2011)。各國移民參政權之比較研究(RDEC-RES-099-038)。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http://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4F9C91CF6EA4EC 4&sms=4506D295372B40FB&s=543AACAD0993B1F5
◎李其榮(2007)。國際移民對輸出國與輸入國的雙重影響,社會科學9:38-49。Retrieve from:http://www.ims.sdu.edu.cn/cms/attachment/130521080100.pdf
◎李順德、陳宛茜(2015),南向政策整合,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成軍,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20724-%E5%8D% 97%E5%90%91%E6%94%BF%E7%AD%96%E6%95%B4%E5%90%88-%E6%96%B0%E4%BD%8F%E6%B0%91%E4%BA%8B%E5%8B%99%E5%8D%94%E8%AA%BF%E6%9C%83%E5%A0%B1%E6%88%90%E8%BB%8D
◎林向愷(2008),全球化與台灣面臨的經濟問題,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4/44-05.pdf
◎張為竣(2016)。歐洲商會提臺灣5大問題建議改善免阻發展,Retrieved fromhttps://udn. com/news/story/7238/2097397
◎陳明訓(2016)。國際移民對經濟及政策之影響,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Retrieve from:http://itriexpress.blogspot.tw/2016/01/blog-post_42.html
◎陳香如、郭哲瑋(2015),台灣薪資停滯之可能原因與解決方式,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wfUELd UzosJ:www.econ.sinica.edu.tw/webtools/thumbnail/download//%3Ffd%3D2013092817171360825_PDoc%26Pname%3D%25E7%25B6%2593%25E6%25BF%259F%25E5%25B9%25B4%25E9%2591%2591%25E5%25B0%2588%25E8%25AB%2596_sc.pdf+&cd=5&hl=zh-TW&ct=clnk&gl=tw
◎陳智華(2016),外籍白領人才鬆綁案暫緩,外界質疑有政治風向,上網瀏灠時間:http://udn.com/news/story/9095/1461048-%E7%9C%8B%E6%94%BF %E6%B2%BB%E9%A2%A8%E5%90%91%EF%BC%9F%E5%A4%96%E7%B1%8D%E7%99%BD%E9%A0%98%E3%80%81%E5%83%91%E5%A4%96%E7%94%9F%E7%95%99%E5%8F%B0%E9%AC%86%E7%B6%81-%E7%B7%A9%E8%AD%B0
◎勞動部統計處(2015),檢索日期:2015年05月10日,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 dialog/Saveshow.asp。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劉佳鈞署長(2014)。延攬外籍人才執行情形及後續推動做法,Retrieved fromhttp://www.ey.gov.tw/DL.ashx?u=%2FUpload%2FRelFile%2F19%2F731448%2F90 5193dc-0983-470f-9a68-442ab7fb2ddd.pptx
◎聯合新聞(2011),駐臺外交官同志伴侶,我發家屬簽證,https://www.sunnyswa.org.tw/ 7829/%E3%80%8C%E9%A7%90%E5%8F%B0%E5%A4%96%E4%BA%A4%E5%AE%98%E5%90%8C%E5%BF%97%E4%BC%B4%E4%BE%B6%EF%BC%8C%E6%88%91%E7%99%BC%E5%AE%B6%E5%B1%AC%E7%B0%BD%E8%AD%89%E3%80%8D
◎謝立功(2010)。高階公務人員出國短期進修研習報告,Retrieve from :http://www.dgpa.gov. tw/public/Data/681517211471.pdf
◎闕士淵(2014),搶外籍專業人才:國籍法修正案允許雙重國籍,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04036/

。。。。。。。。。。。。。。。。。。。。。。回參考文獻〉〉

其他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社論述(2016),招回鎖國幽靈,是亂台、害台,中國時報A15版,2016年2月25日。

。。。。。。。。。。。。。。。。。。。。。。回頁首〉〉

柯雨瑞,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三總隊第二大隊(基隆)分隊長、第一大隊(台北)警務員,中央警察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現為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孟維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學院(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研究,現任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李佳樺,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國境組)碩士,曾任內政部警政署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警員,現為內政部警政署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左營分局行政組巡官。

[1]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在知識經濟與教育一書中對知識經濟做以下定義:知識經濟是無形之,且仰賴於人員所擁有之知能。知識經濟非常強調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經濟之新經濟,這種經濟之成長相當仰賴於個人、組織及國家層級之有效知識生產、傳播與應用。以上,請參閱: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2] 王孟平、張世強(2006),亞太技術勞工之國際移動與政策議題:「人才流失」或「人才交換」,國境學報第五期。

[3] 有關移民與國境安全、國境管理及國家安全之相關議題,尚可進一步參閱以下重要之文獻:王智盛(2015),金門開放大陸地區人民落地簽證之法政分析──國境管理與邊境旅遊之衡平思考,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王智盛(2015),陸客來台中轉的國境管理政策與法制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王寬弘(2003),「國境查緝走私處罰之研究」,2003年國境安全與刑事政策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1),「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相關入出境法令問題淺探」,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2),「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相關入出境法令問題淺探」,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7期,頁155-185。王寬弘(2012),「我國打擊人口販運查緝困境之研究──以警察及移民機關為例」,2012年人口移動與國境執法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2),「國境安全檢查若干法制問題之探討」,2012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3),「國家安全法上國境安檢之概念與執法困境」,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20期,頁155-185。王寬弘(2014),移民與國境管理,收錄於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頁149-187。 王寬弘、詹雪雍(2015),國境警察業務委外可行性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汪毓瑋(2010),「移民政策之犯罪與安全思考及未來發展方向初探」,2010 年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研討會論文集(龜山),頁1~14。汪毓瑋(2010),「移民與國境安全管理機制」,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頁169-186。汪毓瑋(2011),「強化我國吸引專技與投資移民應有作為之研究」,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龜山),頁151-167。汪毓瑋(2015),整合性國境管理之實踐與問題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佩珊(2015),歐盟移民問題探討,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許義寶(2014),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二版),五南。許義寶(2014),論移民之概念與其基本權利之保障,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2期,頁175-219。許義寶(2015),航空保安管理機關任務與職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許義寶(2015),移民人權保障之立法規範──以入出國及移民法為例,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陳明傳(2007)。跨國(境)犯罪與跨國犯罪學之初探,收於第一屆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陳明傳(2015),各國入出國管理系統之比較研究,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黃文志(2015),情報導向之國際執法合作:我國警察聯絡官之經驗與實踐,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2015年『國境管理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立功、張先正、汪毓瑋、謝文忠、柯文麗(2013),美國移民政策之發展,新北市:人類智庫。

[4]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頁4。

[5]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來自歐洲之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1994年出版之Canberra Manual坎培拉手冊。坎培拉手冊──教育學科分類依據,將ISCED學群分為6大類:自然科學、工程與科技、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詳見: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4),Canberra Manual坎培拉手冊,p.43。

[6] 王孟平、張世強(2006),亞太技術勞工之國際移動與政策議題:「人才流失」或「人才交換」,收於國境學報第五期。

[7] Shklyar, A. N. (2012). High-skilled comes, high-skilled leaves: Needs and interests of high-skilled immigrants in Malmö and Lund.

[8] 有關於技術移民定義,尚可參閱以下之重要文獻:Brettell, C. B., & Hollifield, J. F. (Eds.). (2014). Migration theory: 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 Routledge.Lowell, B. L. (2002).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labour.Lowell, B. L., & Batalova, J. (2005).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workers: methodological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In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5 Annual Meeting Program.Koser, K., & Salt, J. (1997). The geography of highly skille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3(4), pp285-303.Razin, A., & Sadka, E. (1999). Migration and pension with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4(1), pp141-150.Shklyar, A. N.(2012). High-skilled comes, high-skilled leaves: Needs and interests of high-skilled immigrants in Malmö and Lund.

[9] 黃慶堂(2008),專技移民與投資移民對我國經濟之影響,收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0] 有關於移民之定義及其內涵,尚可參閱以下之重要文獻:Charles M. Beach(2012),加拿大評點制:優劣分析及經驗談,收錄於2012年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全球人才競逐研討會實錄,臺北市:臺北花園大酒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移民行政白皮書,台北市:移民署。王寬弘(2011),「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相關入出境法令問題淺探」,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2),「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相關入出境法令問題淺探」,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7期,頁155-185。王寬弘(2012),「我國打擊人口販運查緝困境之研究──以警察及移民機關為例」,2012年人口移動與國境執法學術研討會。王寬弘(2014),移民與國境管理,收錄於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各國移民參政權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何雨畊(2007),我國移民政策之探討──吸引國外專業移民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孟璇(2009),臺灣專業人力移民及投資移民政策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毓瑋(2011),「強化我國吸引專技與投資移民應有作為之研究」,2011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龜山),頁151-167。汪毓瑋(2011),強化我國吸引專技與投資移民應有作為之研究,收於「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愛玲(2011),臺灣與澳洲高級專業人才移民政策之比較研究──全球化現象下專技移民之消長,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念慧(2008),論我國之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與加拿大、德國、新加坡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馬福美(2008),我國移民法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佩珊(2015),歐盟移民問題探討,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許義寶(2014),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二版),五南。許義寶(2014),論移民之概念與其基本權利之保障,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2 期,頁175-219。許義寶(2015),移民人權保障之立法規範──以入出國及移民法為例,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陳明傳(2015),各國入出國管理系統之比較研究,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15年「人口移動與執法」學術研討會。陳明傳、蔡庭榕、孟維德、王寬弘、柯雨瑞、許義寶、謝文忠、王智盛、林盈君、高佩珊等合著(2014),移民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黃慶堂(2008),專技移民與投資移民對我國經濟之影響,收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立功、張先正、汪毓瑋、謝文忠、柯文麗(2013),美國移民政策之發展,新北市:人類智庫。

[11] 吳學燕(2011),移民政策與法規,台北市:文笙書局。

[12] 外國專業人員係指依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之第一類外國人(白領)。

[13] 勞動部統計處,檢索日期:2015年05月10日,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14] 參照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第11條第3項規定。

[15]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十八日內政部台內移字第1030953218號函分行,修正第2、3、6點規定,並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九月一日生效。

[16] 此修正為行政命令交付審查案,103年11月6日已由內政部發文台立議字第1030705536號立法院。

[17] 依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8條規定,外國人受聘僱從事專門性技術性工作,其薪資不得低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月平均薪資,該薪資標準目前為新臺幣47,971元。

[18]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七月一日勞動部勞動發管字第1031809840號令增訂「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5-1條條文:在我國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專以上校院畢業之外國留學生、僑生或其他華裔學生,除符合本標準其他規定外,依附表計算之累計點數滿七十點者,得受聘僱從事第四條之工作,不受前條規定之限制。中央主管機關應就前項許可之人數數額、申請期間、申請文件及核發許可程序公告之。另修正發布第6條條文:為因應產業環境變動,協助企業延攬專門性、技術性工作人員,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專案同意者,依第五條第二款受聘僱之外國人,得不受工作經驗之限制。

[19] 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第11條第3項規定,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於合法連續居留五年期間,每次出國在三個月以內者,得免附第一項第四款文件(健康檢查合格證明)及第六款之本國刑事紀錄證明。

[2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各國移民參政權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內容分析多個國家,不少國家適時給予移民有部分選舉權、參政權及服公職權利。以紐西蘭為例,永久居留居民可享有部分選舉權、被選舉權及服公職權利。另澳洲之英國籍永久居留居民亦享有地方選舉之選舉權及服公職權利。

[21] 中國時報社論述(2016),招回鎖國幽靈,是亂台、害台,中國時報A15版,2016年2月25日。

[22] 陳智華(2016),外籍白領人才鬆綁案暫緩,外界質疑有政治風向,上網瀏灠時間:http://udn.com/news/story/9095/1461048-%E7%9C%8B%E6%94%BF %E6%B2%BB%E9%A2%A8%E5%90%91%EF%BC%9F%E5%A4%96%E7%B1%8D%E7%99%BD%E9%A0%98%E3%80%81%E5%83%91%E5%A4%96%E7%94%9F%E7%95%99%E5%8F%B0%E9%AC%86%E7%B6%81-%E7%B7%A9%E8%AD%B0

[23] 課程名稱:人口移動理論與實務。

[24]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洪姍渝同學之高見。

[25]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吳佳承同學之高見。

[26]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陳又綾同學之高見。

[27]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吳冠儒同學之高見。

[28]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林偉弘同學之高見。

[29] 警大外事所碩士班課程,課程名稱:主要移入國移民政策與法制。

[30]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頁1-20。

[31]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頁1-20。

[32]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強化優秀僑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畫」,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頁1-20。

[33] 陳智華(2016),外籍白領人才鬆綁案暫緩,外界質疑有政治風向,上網瀏灠時間:http://udn.com/news/story/9095/1461048-%E7%9C%8B%E6%94%B F%E6%B2%BB%E9%A2%A8%E5%90%91%EF%BC%9F%E5%A4%96%E7%B1%8D%E7%99%BD%E9%A0%98%E3%80%81%E5%83%91%E5%A4%96%E7%94%9F%E7%95%99%E5%8F%B0%E9%AC%86%E7%B6%81-%E7%B7%A9%E8%AD%B0

[34] 課程名稱:人口移動理論與實務。

[35]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洪姍渝同學之高見。

[36]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吳佳承同學之高見。

[37]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郭力維同學之高見。

[38] 感謝警大841國境系境管組李鎔全同學之高見。

[39] 孟維德(2014),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增訂新版),臺北:五南圖書。

[40] 國籍法第9條規定,外國人依第三條至第七條申請歸化者,應提出喪失其原有國籍之證明。但能提出因非可歸責當事人事由,致無法取得該證明並經外交機關查證屬實者,不在此限。

[41] Razin, A., & Sadka, E. (1999). Migration and pension with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4(1), pp141-150.

[42] 受訪者表示:「行政院之層級較高作一個跨部會統籌,設一個委員會,專技移民是屬於移民政策之一環,目前統籌之是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基本上亦是有點無力感,國發會就是以前之研考會、經建會加上國科會合併,相關之審認是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而審查是在審查會,目前政策研擬及認識用法是脫勾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多頭馬車,並未完全整合。當然政府設官分職,各職所司,有它行政目的之存在,應該有院層級委員會之設置去做,要怎樣去吸引專業人才,專家學者亦有很多不錯之意見,僅是實際要執行時就有困難,僅要想得到之方法,署也想得到,但那又如何,人家就是不來,不來之原因實在是太多了,相關配套措施未健全,要健全之話,不是單一部會或少數部會能去完成之,要跨部會,因為牽涉之部會太多了。(B-8-1)」

[43] 柯雨瑞(2004),我國移民管理機關之組織定為與未來發展──美國聯邦移民管理機關之啟示,警學叢刊,34卷6期,頁179-180。

[44] 知識管理整體效益之發揮仍需要結合「人」、「資訊科技」、「知識」及「分享」等四大要素,以期能開發成員之思考、創造力、並提升機關組織之整體競爭力,以上,請參閱:簡吉照(2002),知識管理我國警察人力資源發展之新策略,警學叢刊,32卷5期,頁293-294。

[45] 有受訪者表示:「我要談之比較嚴重之問題是,我們臺灣之真正之困境在於政治之問題比較嚴重,新加坡為什麼可以推,因為新加坡之行政力較強,新加坡之行政是一黨化,他們反對黨之力量很小,他們幾乎一個政策下去,新加坡有一個現象叫做just follow law,我僅要一個法律訂下去,全新加坡人均跟著走,我說在這邊左轉你不可能去右轉,可是這在臺灣是做不到之,我們講得好聽一點是非常民主,講白一點是政治鬥爭較重、民粹較重,這是我們在推行上實務上之困境。如果政治力沒那麼重,民粹沒那麼重之話,或許企業亦比較願意相信政府會幫他們做事,他們需要之人才他們需要之東西開出來,政府才有辦法幫他們弄。(D-5-3)」

[46] 有關於本文之此一觀點,謝立功教授亦於「型塑尊重多元,欣賞差異之移民社會」乙文中指出,台灣人民實宜欣賞外來之多元文化,達到多元、不同族群,於台灣共同生活之目標。以上,請參閱:謝立功、張先正、汪毓瑋、謝文忠、柯文麗(2013),美國移民政策之發展,新北市:人類智庫,頁2-3。

[47]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104年5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為736萬4千人,本月薪資平均為43,845元,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7889&ctNode=527&mp=4

[48] 陳香如、郭哲瑋,台灣薪資停滯之可能原因與解決方式,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wfUELd UzosJ:www.econ.sinica.edu.tw/webtools/thumbnail/download//%3Ffd%3D2013092817171360825_PDoc%26Pname%3D%25E7%25B6%2593%25E6%25BF%259F%25E5%25B9%25B4%25E9%2591%2591%25E5%25B0%2588%25E8%25AB%2596_sc.pdf+&cd=5&hl=zh-TW&ct=clnk&gl=tw

[49] 林向愷(2008),全球化與台灣面臨的經濟問題,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4/44-05.pdf

[50] 闕士淵(2014),搶外籍專業人才:《國籍法》修正案允許雙重國籍,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04036/

[51] 闕士淵(2014),搶外籍專業人才:《國籍法》修正案允許雙重國籍,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04036/

[52] 中時電子報(2015),社論-剝極而復 台灣新思維的新契機,2015年08月08日,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20150808000507-260109

[53]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各國移民參政權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4] 黃齡玉(2006),考察美國移民政策之現況(行政院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

[55] 李順德、陳宛茜(2015),南向政策整合,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成軍,上網瀏覽時間:2015/08/21,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20724-%E5%8D% 97%E5%90%91%E6%94%BF%E7%AD%96%E6%95%B4%E5%90%88-%E6%96%B0%E4%BD%8F%E6%B0%91%E4%BA%8B%E5%8B%99%E5%8D%94%E8%AA%BF%E6%9C%83%E5%A0%B1%E6%88%90%E8%BB%8D


。。。。。。。。。。。。。。回頁首〉〉